云霞育儿网

1951年5月,解放军成功解放西藏,为抵制土改政策,西藏的极端分子开始哄抬物价,

1951年5月,解放军成功解放西藏,为抵制土改政策,西藏的极端分子开始哄抬物价,不让百姓给解放军提供粮食,试图让解放军知难而退,不再执行土改政策。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较量悄然展开。当解放军严格执行"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纪律时,一些极端分子却盘算着用经济手段进行对抗。他们哄抬物价,切断粮食供应,企图让解放军在高原上陷入绝境。这场关乎西藏前途命运的博弈,究竟如何收场?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订,西藏宣告和平解放。解放军进入西藏后,严格遵守中央制定的民族政策,坚决执行毛泽东"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不从当地百姓那里征收一粒粮食。 面对即将到来的土地改革,西藏的一些极端分子开始策划阻挠行动。他们深知解放军的纪律严明,不会强取民间粮食,于是决定利用这一点做文章。很快,拉萨等地的物价开始异常波动,原本一银元能买到的青稞突然涨到了三四银元,茶叶、酥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成倍上涨。 这些极端分子还四处串联,劝说藏族群众不要向解放军出售粮食。他们散布谣言说解放军要强占土地,要改变西藏的传统制度。一些商户被说动,纷纷关门停业,拒绝与解放军进行任何贸易往来。 面对物价暴涨和供给困难,驻藏解放军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两路进藏部队共约3万人,每天仅粮食就要消耗四、五万公斤。而市场上1个银元只能买作为燃料的八斤牛粪,1斤银子只能买到一斤面。最困难时,每人每天4两面都难以保证。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解放军开始在西藏开垦荒地,自力更生。但西藏高原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种植的青稞产量很低,远远不能满足部队需要。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央决定从内地运粮进藏。 慕生忠被任命为西藏运输总队政治委员,负责这项艰巨任务。1953年春,由于西藏自然经济脆弱,贯彻执行中央"进军西藏,不吃地方"规定的驻藏部队难以"开荒种地,自力更生",面临缺粮困境。慕生忠组织了大规模的运粮行动,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28000峰骆驼组成运输队伍,历时54天,运粮的驼队徒步1438公里,用牺牲数十名驮工、2.6万余峰骆驼的惨重代价,将第一批近50万公斤粮食突击运抵西藏。 第二次运粮时,损失更加惨重。不仅冻死了一半骆驼,连粮食也被冻坏了一半。这次运输以"每500米就倒下一头牲畜"的代价,悲壮地完成了它的使命。两次运粮的惨重代价让慕生忠痛下决心,一定要修建一条真正的公路。 1954年2月,慕生忠进京请示修建青藏公路。在彭德怀的支持下,这个建议得到了批准。1954年5月11日,青藏公路从格尔木开始动工修建,担任青藏公路筑路总指挥的慕生忠带领由19名干部、140名民工组成的筑路大军,每人一把锨、一把镐,在高原上开启了艰难的征程。 经过7个月零4天的艰苦奋战,1954年12月15日,慕生忠率领筑路英雄们驾驶着100台大卡车,跨越当雄草原,穿过羊八井石峡,直抵青藏公路的终点——拉萨市。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车,彻底改变了西藏的交通状况,也彻底粉碎了那些极端分子企图通过经济手段对抗中央政府的阴谋。 从此,内地的粮食和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运进西藏,驻藏部队再也不用担心供给问题。那些曾经哄抬物价、拒绝向解放军出售粮食的极端分子,眼看着自己的计谋彻底破产,再也无法用经济手段来要挟中央政府了。 青藏公路不仅解决了军队的供给问题,也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公路的通车,西藏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商贸往来日益频繁,藏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那些曾经被极端分子煽动的群众,也逐渐认识到了解放军的善意和中央政府的诚意。 1994年10月19日,慕生忠在兰州病逝。根据老将军的遗愿,组织上将他的骨灰撒在了昆仑山上、沱沱河畔。这位"青藏公路之父"用自己的一生,在雪域高原上写下了一段传奇,也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不朽贡献。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分裂祖国、破坏团结的阴谋都不会得逞。慕生忠和他的战友们用血汗和生命修筑的青藏公路,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连接各民族的纽带。对于这段历史,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