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元年,张居正新官上任,雷霆整顿朝政。一出手,就动了官场旧习。可偏偏这时候,刑部抛来一个烫手山芋——云南沐王府,黔国公沐朝弼违法了。问题是,这人不好动。拥兵自重、世袭王爵,谁敢动他就是自找死路。张居正刚点起“第一把火”,就撞上这么个“铁板”,他是怎么接?怎么烧? 张居正被任命为内阁首辅,权力顶峰,实权在握。 他不客气,直接拿出整顿吏治的“考成法”。什么是考成法?说白了,就是官员必须按时交政绩,有责必问、有功必奖。过去那种混日子的,一下子坐不住了。 文官集团一片哗然。有人求情,有人反对,但张居正铁面无私,一句不听。吏部被砸,兵部被查,朝廷上下,人人自危。 这就是他的“第一把火”,目标明确,剑指官场惰政。可火刚烧起来,刑部就递来个难题——沐朝弼出事了。 问题是,沐朝弼不是普通人。是云南的黔国公,祖上从朱元璋那儿封的,世袭王爵,代镇边疆,手握兵权,富甲一方。 这事,要么不查;要查,就得动刀。而这把刀,一不小心,就会割到整个边疆体系的神经。 沐朝弼的麻烦不是一天两天。他掌控云南多年,私设牢狱,夺占田产,诛杀异己,甚至阻挠朝廷派员查账。 他和当地军头、地方豪强结成一张网,整个云南,基本听他一个人的。 更严重的是,他对中央命令阳奉阴违。历朝历代,藩王不许干政,更不许干军务。但沐家历来带兵,根本没人能管。 当时刑部已经收到数起状告沐朝弼的文书,地方百姓、御史弹劾,但没人敢真抓。派人去云南?那就是送人头。 张居正也清楚这点。一旦硬碰,轻则交战,重则政局动荡。可放任不管,考成法第一刀就砍空,威信扫地。 左右为难。这是朝廷最怕的局,也是张居正必须扛的局。 他不能退。这不是简单的贪腐案,是“制度对藩王”的试探,是“中央对地方”的博弈。 张居正没急。他先观察沐朝弼家族内部,发现了突破口——沐朝弼的儿子,沐昌祚。 这人比父亲低调,懂分寸,心向朝廷。张居正决定赌一把。他先下诏册封沐昌祚为黔国公继承人,把“名分”捧上去。 这一步,太妙了。封了继承人,相当于变相“废掉老的”。沐朝弼再闹,就成“逆子夺位”。 果然,云南军民看风向都变了。沐府兵将听命于昌祚,张居正趁势派人携圣旨入滇,抓捕沐朝弼。 沐朝弼反应不过来,一道圣旨宣读,他刚想反抗,就发现府兵不动了。护卫低头,仆从转身,他彻底被孤立。 抓人过程出奇平静。没有动刀,没有流血,沐朝弼被押解回京,判罪定罪,被软禁南京,彻底失去实权。 这场“温水煮蛙式”抓捕,张居正不动声色地拔掉了一个大钉子。 整个朝廷震动。张居正一出手,就办了几十年都没人敢动的人。这不仅是“第一把火”,更是敲山震虎。 沐朝弼被拿下,朝野震惊。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土霸王、世袭官,纷纷收敛。 张居正趁热打铁。考成法全面施行,凡不及格者,一律革职查办。文武百官如履薄冰,政务效率飞升。 云南也因此彻底纳入中央体制,从沐王割据走向朝廷直管。 但这场胜利,也让张居正得罪不少人。文官集团中,有人私下说他借考成法除异己;有人怨他“不讲人情”。 他不为所动。他知道,改革从来都不是“大家满意”。只要皇帝信任,百姓支持,就够了。 而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整顿之后,国家财政回暖,地方政令通畅,内政稳固。张居正成为万历初期的实际掌舵人。 他用这“第一把火”,不仅烧出了权威,更烧出了明朝几十年的改革之路。 从立子、废父、再抓人,他三步不乱,全程不露声色,却把一个封疆大吏拉下马。 这不是简单的“抓贪官”,而是对“制度底线”的宣誓。 一把火烧得准,也烧得狠。从那一刻起,没人再敢小瞧张首辅。 而这件事,成了整个万历改革的起点,也成了张居正在历史上无法忽视的高光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