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6日我国正式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以来,极端强降雨事件趋多趋频。近日,受台风“韦帕”外围气流影响,宜昌市气象台接连发布强对流黄色预警和暴雨橙色预警,山区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风险变高。
作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航运应急现场指挥部成员单位,长江宜昌航道局持续强化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及值守工作,挂图作战多举措确保库区航道畅通有序,保障辖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事预则立库区隐患“一图可览”
重大危岩崩塌和山体滑坡除了直接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外,因大量岩石、泥土落入长江,还可能形成淤积,堵塞航道,进而造成航运中断。以宜昌局35处危岩崩塌隐患点为例,倘若发生突发事件,可能影响水域测量面积约9.85平方公里。
事预则立。该局加强与海事及地方规资、应急、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及时对隐患点具体位置、等级、动态变化等信息实时观测更新,并根据隐患点信息形成了“一张地灾示意图”,确保库区隐患风险底数清、情况明。
该局还持续对长江e+电子航道图进行警示信息标注更新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地质灾害隐患点标注,并在以危岩点为原点向上下游各延伸500米,向航道内延伸50米的区域设置电子围栏,航行船舶通行该区域时可接收到语音警示提醒,帮助船方优化航线,安全平稳通航。
设施焕新船舶通航更安心
长江进入主汛期以来,为持续提升航道信息标助航效能,强化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控,宜昌局对库区11座信息标进行了集中更新升级。对巴东秭归航段的2座航道里程牌、5座指路牌及2座航行水尺完成了全面维护保养,确保其持续为船舶提供精准里程定位、实时航行引导、动态水位监测等核心服务。
米仓口、寒鼠闹仓两处塔标所在位置为危岩落石区域,可能对航运安全产生负面影响,为提醒过往船舶注意潜在危险,该局在两处地质灾害点新增两座地灾信息标,清晰标示地质灾害点位置,提醒船舶谨慎驾驶。
数智赋能地灾巡查更高效
宜昌航道辖区内地灾隐患点具有“点多线长”的特点,目前,库区秭归、巴东处82.5公里长江干线航道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8处,其中,其中危岩崩塌隐患点35处,滑坡体23处,直接威胁船舶通航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高效开展日常地灾隐患点巡查工作,7月初,宜昌局在库区成功部署两处无人机机场,利用无人机的高机动性,实现了对地质灾害相关航道设施状态自动巡查,及突发事件快速远距离巡查、检测和应急响应的预期目标。经初步测算,相比于航标艇出航巡查,无人机自主巡查不仅大幅减少了时间人力成本,单次还可节省柴油约250公斤,更为绿色高效。
此外,宜昌局积极与地方渔政部门展开合作,利用已建和共享地方渔政的视频监控开展地灾隐患点日常巡查,并借助数字航道系统对辖区内设置的地质灾害危险水域标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重点加强了危岩水域航标标位及技术状况监测,确保航标功能正常,地灾隐患点无异常。
多方联动安全底座更牢固
近年来,随着三峡航段通航条件持续改善,运能大幅增加,目前,宜昌局辖区库区航道日均船舶流量170余艘次,日均通过货物约67万吨,此外,每日还有通航客船约16艘次,游客超3000人次,频繁的货运往来、人员流动也给库区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了解,自2023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航运应急现场指挥部成立以来,宜昌局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的人员救助、船舶救援、应急扫测、地质灾害演习演练,提升船艇救援能力,近三年以来,共计参加各类大型实战地灾演练10余次,反应快速、应对科学、救援高效的应急体系已然构建。今年7月,随着具备水下探测及潜水作业等支持功能的长救测3常态化驻守,宜昌局库区航段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再一次提升。
同时,宜昌局强化各类技防手段,通过定期组织开展辖区航道运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工作,对地灾点进行风险评价,形成管控清单,有效应对地质灾害事件发生;严格执行地质灾害二维码巡查机制,每月开展地质灾害巡查工作,严格制定船舶、人员撤离预案,确保突发情况下船舶、人员避险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事关长江黄金水道航行安全,事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长江宜昌航道局将始终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守护三峡区段航运安全,确保江河安澜、人民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