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好样的!”重庆,一男子离婚后,与一女子同居10年,却从未领证,男子体弱多病,一直由女友照顾。岂料,男子突发疾病去世,留下132万遗产,法院判决全部由男子母亲与儿子继承,哪知道,二审法院却有不同意见! 在重庆的闹市中,赵先生与张女士同居十年,情同夫妻却未领证。她悉心照顾体弱多病的他,日子过得平淡却温馨。谁料,赵先生突然去世,留下的132万遗产却引发激烈争端。法院初判遗产全归赵先生的母亲和儿子,张女士十年付出似乎一无所有。二审法院却推翻了判决,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场遗产之争如何收场?让我们走进这桩真实案件,看法律如何在情与理之间找到平衡。 赵先生五十多岁,重庆本地人,年轻时在工厂当了多年主管,攒下不少人生阅历。他和前妻结婚二十多年,生了个儿子,儿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事业。夫妻俩却因为常年的矛盾,到了中年实在过不下去了,选择了离婚。离婚后,赵先生搬到一间靠近嘉陵江的公寓,生活简单却自由。他的老母亲快八十了,身体还算硬朗,住在附近的老房子里。儿子忙于工作,平时很少来看他,父子间联系不多,关系也有些疏远。赵先生把更多时间花在自己身上,日子过得轻松了不少。 在一次社区活动上,赵先生认识了比他小几岁的张女士。张女士也是离过婚,独自生活多年,做着文职工作,收入稳定。她性格温和,喜欢和人聊天,很快就和赵先生熟络起来。两人聊得投机,没多久就决定一起生活。虽没领结婚证,但他们像夫妻一样,住进赵先生的公寓,共同打理生活。他们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偶尔开车去郊外散心,日子虽不富裕,但过得有滋有味。赵先生的退休金加上张女士的工资,足够支撑两人的日常开销。他们还买了辆红色轿车,方便出行,银行账户里也攒了130多万的存款。 随着年龄增长,赵先生的健康每况愈下。严重的胆囊问题和肺部疾病让他经常往医院跑,住院成了常事。张女士几乎全程陪护,帮他拿药、记录医嘱,忙前忙后。医院的护士都认识她,知道她是赵先生最可靠的依靠。赵先生的儿子却很少露面,偶尔打个电话问候,实际探望的次数屈指可数。赵先生的老母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也没法经常来看儿子。张女士不仅照顾赵先生的饮食起居,还得管理他们的共同财产,包括那辆轿车和银行存款。两人的生活虽被疾病困扰,但张女士的付出让日子有了温度。 谁也没想到,悲剧来得这么突然。一个夏天的早上,赵先生突发疾病,送到医院后没抢救过来,就这么走了。留下张女士独自面对失去伴侣的现实。更让她没想到的是,赵先生名下的132万存款和那辆轿车,成了遗产争端的导火索。赵先生的儿子和母亲站了出来,称他们才是合法继承人,要求张女士交出所有财产。张女士不服气,她觉得自己十年如一日地照顾赵先生,早就把他当成了丈夫,怎能一无所有?双方争执不下,只好对簿公堂。法庭上,赵先生的儿子和母亲强调,张女士和赵先生没领证,法律上她就是外人,没资格分遗产。张女士则拿出医院记录,证明自己多年来对赵先生的照顾,远超儿子对父亲的关心。 初审法院的判决让张女士措手不及。法官认为,法律只认婚姻关系,张女士和赵先生没有结婚证,她不具备配偶身份。遗产依法应由赵先生的母亲和儿子继承,张女士得归还存款和轿车。这判决出来,张女士觉得自己十年的付出被一笔勾销。赵先生的儿子和母亲态度强硬,坚持拿回所有财产,儿子甚至直接去公寓要车钥匙,母亲则拿着法律文件催促执行。张女士不甘心,她决定上诉,希望二审能还她一个公道。 二审法院重新梳理了案件。法官调查发现,赵先生的健康问题确实严重,胆囊和肺部的疾病让他常年离不开人照顾。张女士几乎每天都在医院,帮赵先生跑腿、缴费、安排治疗,医院的记录里全是她的名字。邻居也证实,张女士常年陪着赵先生,帮他上下楼、买药送饭。相比之下,赵先生的儿子在父亲生病期间几乎没怎么出现,几年里探望的次数一只手都数得过来。赵先生的母亲因年纪大,身体不好,也没怎么参与照顾。二审法院认为,尽管张女士和赵先生没有法律婚姻,但她在赵先生生命最后十年里,承担了主要的照顾责任,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审的判决让案件有了转机。法院认定,张女士的付出值得肯定,她有权分得部分遗产。最终,法官判给张女士25万元和那辆红色轿车,剩下的遗产由赵先生的母亲和儿子继承。这个结果让张女士拿回了部分公道,也让赵先生的儿子和母亲得到大部分财产。判决后,张女士搬到了一间小点的公寓,继续过自己的生活。那辆轿车她还开着,偶尔会去菜市场买点赵先生生前爱吃的菜。赵先生的儿子和母亲拿了遗产后,各自回了原来的生活轨迹,彼此不再联系。 这场遗产之争在重庆引发了不少讨论。很多人觉得,法律虽然严格,但二审的判决更贴近人情。张女士的十年付出,换来了25万和一辆车,算不上多,却也是一种认可。这案子让人思考,未婚同居的伴侣在法律面前到底该怎么定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