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李秀成说:杨秀清活着,太平军打仗就能赢,没有谁敢不听东王的话。 没了杨秀清

李秀成说:杨秀清活着,太平军打仗就能赢,没有谁敢不听东王的话。 没了杨秀清,无论是石达开、陈玉成,还是李秀成,都玩不转了。 当年东王打仗是真有一套,五千人从湖南一路滚雪球,七个月就冲到南京城下。 这话是李秀成在狱中写的,墨汁洇透了纸背,像他心里没干的血。那时候天京事变刚过三年,石达开带着十万精锐出走,陈玉成在安庆战死,他自己被湘军围困在苏州,手里握着的太平军早已不是当年那支能让清军闻风丧胆的队伍。 杨秀清活着的时候,太平军里没人敢耍花样。这人是烧炭工出身,没读过兵书,却天生带着股狠劲和灵气。永安突围时,清军把城门堵得像铁桶,他让老弱妇孺举着灯笼在东门佯攻,自己带着精锐从北门摸黑杀出去,马蹄子都裹着布,愣是没惊动守军。到了湖南,当地乡勇拿着锄头跟太平军拼命,他站在土坡上扯着嗓子喊:“跟着清军,这辈子都是佃户;跟着我,分田地,有饭吃!”乡勇们扔下锄头就倒戈,五千人的队伍眨眼间变成两万。 他管军队也有一套。谁缴获了银子私藏,砍手;谁临阵退缩,斩立决。可要是打了胜仗,缴获的粮食先给士兵分,受伤的弟兄有军医专门照看。有次陈玉成中了流弹,他亲自守在帐外,三天三夜没合眼,直到军医说“没事了”,才咕咚咕咚灌下一壶凉茶。那时候的太平军,像块拧成一股的钢绳,任谁都拉不断。 天京事变那天,李秀成正在丹阳打仗。听到东王被北王韦昌辉杀了的消息,手里的长枪“哐当”掉在地上。他知道完了,那股能把队伍拧成钢绳的力气,没了。 后来石达开回来主持大局,这人确实能打,安庆保卫战打得湘军哭爹喊娘。可他太仁厚,看着韦昌辉的余党也下不去手,结果那些人暗地里勾结清军,把太平军的布防图都送了出去。石达开气得吐血,却还是叹着气说“都是兄弟”。 陈玉成年轻,勇猛得像头豹子,可性子太急。跟清军打运动战,他总想着速战速决,结果中了李鸿章的圈套,在庐州被围得水泄不通。李秀成带着人去救,却被其他将领拖后腿——那些人当年受过杨秀清的罚,如今看着陈玉成倒霉,竟偷偷把粮草藏了起来。 李秀成自己呢?他会笼络人心,苏州的百姓都说他好,可手下的将领各怀心思。有次他下令分兵夹击清军,西路军将领居然说“兵力不够”,磨蹭了三天才动。等他赶到战场,清军早就布好了阵。他气得摔了帅印,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弟兄们倒在炮火里。 有时候李秀成会想起杨秀清。那人脾气暴,指着鼻子骂过他“废物”,可骂完了会把自己的干粮塞给他。有次打武昌,他带头爬上城墙,被箭射穿了胳膊,杨秀清居然亲自给他包扎,粗粝的手指碰得他伤口生疼,嘴里却骂着“下次再这么冒失,老子扒了你的皮”。 狱中油灯忽明忽暗,李秀成把笔放下。他知道,太平军的败,不是因为没人会打仗,是因为没了那个能让所有人服气的人。杨秀清的狠,是能镇住场子的狠;他的赏罚分明,是能让人甘心卖命的规矩。没了这些,再能打的将领,也像没了线的风筝,飞不高,也落不稳。 历史总爱开玩笑,把最关键的人在最关键的时候抽走。剩下的人再怎么挣扎,也回不到当初的模样。就像那支从湖南一路杀到南京的太平军,杨秀清活着的时候,他们是开天辟地的勇士;杨秀清死了,他们不过是一群没了主心骨的散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