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英国最先被掏空,不是意外,而是宿命 基辛格有句话说得很狠:“俄乌战争拖得越久,

英国最先被掏空,不是意外,而是宿命 基辛格有句话说得很狠:“俄乌战争拖得越久,第一个被掏空的不是乌克兰,也不是俄罗斯,而是英国。” 当时没人当回事。现在再看——多一秒都不敢笑。   俄乌开战后,英国一直冲在最前面,制裁、冻结资产、提供武器,一样不落。挑战者2主战坦克、风暴阴影导弹、再到乌克兰的无人机工厂,件件都是大手笔。   2024年,英国还签了份十年安全协议,承诺每年拿出25亿英镑支援乌克兰。   总账算下来,到2025年,英国对乌军援超过180亿英镑,放眼整个西方,能与之比肩的只有美国。   但问题是,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英国这几年本就经济紧绷,脱欧的后遗症还没消化完,战争就把财政彻底拉爆了。   英格兰银行的数据显示,脱欧后每年经济损失高达1400亿英镑,制造业深度受创,钢铁行业直接砍掉2.5万个岗位。   对欧盟的出口大幅下滑,政府债务在2025年7月已经飙到GDP的96.3%。这还只是“脱欧账本”的一半,战争那本账更扎眼。   能源价格飙升,通胀像脱缰的马。2025年7月食品通胀率还在5.2%,普通家庭一年多掏出275英镑才能把饭菜端上桌。   财政也被拖得喘不过气,2025年6月的借款额达到207亿英镑,创下历史同期第二高位,政府利息支出越来越高,连基本民生都压不过来。   打仗拼消耗,英国拼的是库存。但弹药不是无限库房,英媒公开承认,英国的弹药储备撑不了几天甚至几小时。   坦克、导弹大量送出去了,军队自己的装备更新只能一拖再拖。   军火商订单接到手软,军队却要等到2025年后才能拿到新装备。说白了,英国正在用自己的安全去换乌克兰的战场主动。   民生也被战争掏空,医院项目中断,学校缺老师,地铁三天两头出故障。老百姓看不下去了,罢工一波接一波,护士、铁路工人、教师全上街。   一个国家民众不满,政府要稳得住才行。可英国政坛这几年比天气还变幻。短短四年换了四任首相,新任首相斯塔默上台不到几个月,财政政策就闹出大矛盾。   2025年7月,为了阻止50亿英镑的福利削减,工党议员集体逼宫,财政大臣里夫斯被首相冷处理,结果国债被抛售,英镑跟着大跌。   国际上,英国也没讨到好。美国把它当成“抗俄先锋”,但真出事的时候,美国从不给兜底。   贫铀弹的事闹得沸沸扬扬,英国被推到前台挨骂,华盛顿连句解释都不愿多说。欧盟更是冷处理,法国断电、德国指责难民问题,英国脱欧后真的成了“没人带的兄弟”。   到2025年7月,英国的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跌到51.0,就差一步就进入收缩区。服务业几乎不增长,就业情况也在恶化。   就业平衡指数只有45.1,企业招人意愿明显下降。更严重的是,首相办公室自己都承认,“英国财政已经破碎”。全国已经有12个城市政府实质破产,没钱维持基本运转。   这时候再翻出基辛格的那句话,不是为了抬举谁,也不是要贬低谁,而是现实摆在眼前。   他当年说,脱欧是英国几百年来最大的地缘失误。当中美俄等大国崛起时,英国本该抱紧欧洲,但它偏偏选择了分道扬镳。战略和实力不匹配,最后只能把自己掏空。   现在的局面也不是哪个国家刻意针对英国,而是它自己选了这条路。经济基础被削弱,战争投入加速透支,结果就是在“支援者”里率先耗尽。   乌克兰虽然战场吃紧,但至少还有援助源源不断。英国呢?后院起火,前线烧钱,结果是自己先倒下。   这不是偶然,也不是运气不好,而是宿命。一个国家战略定位和实际国力的错位,迟早要付出代价。   基辛格的预言之所以现在看得那么清楚,是因为他看的是结构,不是情绪。在国际局势剧烈动荡的今天,英国的这场“被掏空”,成了一堂地缘政治的现实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