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滚回你的国家去!”2025年,一位乌克兰难民来到中国避难,没过多久发现在中国不工作是没有钱的,于是发视频吐槽道:“难民在中国既然要工作?还是德国好。” 信源:网易新闻——乌克兰难民吐槽中国,在德国每月白拿4200,来中国居然还要工作? 安娜走了,去寻找下一个能让她不劳而获的国家了。 26岁的安娜初到中国时,一度以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天堂”。她穿梭在都市的流光溢彩中,惊叹于这里的高楼、美食和高效的移动支付,甚至在抖音上兴奋地向世界宣告:“我想在这里定居!”可谁也想不到,短短几个月后,这份热情就变成了怨气。她眼中的“天堂”,迅速塌缩成了“炼狱”。 发生了什么事情能让她的态度转变的如此之快呢?这就要说说她之前的经历了。这个20多岁的乌克兰少女为了躲避战火,辗转多个国家后来到了德国,并幸运地成为被接收的近120万难民之一。在德国,她确实过上了一种仿佛置身于“天堂”的理想生活,不仅每天都不用上班,每月还能拿将近4200元人民币的救济金,甚至在住宿、医疗、教育等方面也全都有保障。在这种安逸的躺平生活的渲染下,她逐渐对不劳而获感到习以为常,在她看来,德国就是人间乐土。 不过,这样的好政策没过多久就随着德国经济的下滑进行了调整,政府要求超过24岁难民必须工作,以分担德国的社会压力。这个突然的变化对于26岁的安娜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而她骨子里的懒散让她无法接受必须劳动才能生活的现实,于是,安娜开始寻找下一个能继续“躺平”的庇护所。随后她听说如今的中国发展好,便决定来碰碰运气,内心无疑是在期待另一种形式的“免费午餐”。 刚开始,一切都跟她想象的无异,中国的新鲜感让她疯狂着迷,每天拍视频、逛吃,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然而,当她花光了积蓄后,理所当然地去找相关部门申领“难民补助”时,才发现中国压根没有这种福利这无疑是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于是从那天起,安娜的社交平台画风突变,她喋喋不休地抱怨着中国不够人性化,并把中国和德国进行对比,夸德国什么都不干就包吃包住,还给人发4200元,而在中国却什么都没有。这番言论瞬间让网友气愤不已,不少网友直言,这种心态简直是“白眼狼”,认知完全失调了。 尽管有不少网友出于善意给她介绍了很多工作,但安娜的表现却让人连连摇头,她不仅认为服务员这种工作又累人又不体面,还觉得不少工作的工资太低。而那些她能看得上的翻译、教育或直播等工作,不是她的能力不够人家不要她,就是态度过于敷衍,穿睡衣蓬头垢面的面试,也拒绝参加培训。结果除了在网上大呼小叫以外什么都没干。 见此情景,有网友耐心劝她:“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在哪都一样。”可她根本听不进去,这让更多的人则不留情面地指出:“中国不接收难民,也不欠你什么。”“想不劳而获,还回你的德国去吧!”这些看似直白的留言,却包含中国能够传承千年的奥秘,那就是“自力更生”。 安娜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社会模式下的心态差异。在欧洲一些国家成熟的福利体系下,本意是提供保障的政策,却无意给社会滋生了一群只会啃食福利的“米虫”,给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而反观中国的发展路径,却始终贯穿着“自力更生”的原则。我们欢迎能自食其力的人,却不可能成为一个无限供给的“福利院”。毕竟,社会的公平底线,就是尊重每一个诚实的劳动者。安娜的问题,不在于她想过上好日子,而在于她把全世界都当成了她的福利院,这种只想当在木头中当蛀虫的心态,与其说是可怜,倒不如说是有些滑稽。 最终,在僵持了几个月后安娜还是选择了离开中国,尽管她对这里的美食、发达的社会和安全的环境,她删掉了那些引发争议的视频,并在最后一条动态里配文:“中国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她的离去,在许多网友看来几乎是必然,毕竟在这片土地上提供的是机会,奖励的是奋斗,而并非是“福利依赖症”们想要的施舍。 而这件事无疑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这个社会福利制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让人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还是帮助人更好地实现自我?当安娜抱怨这里不是“天堂”时,她可能没想过,一个需要靠自己双手去创造的未来,或许比一个躺着就能得到一切的现在,更值得追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