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蓝玉被剥皮实草无辜吗?跟你说一个关于女人的故事。1388年,蓝玉领着15万大军把

蓝玉被剥皮实草无辜吗?跟你说一个关于女人的故事。1388年,蓝玉领着15万大军把北元打得屁滚尿流,他瞧见俘虏里有个异域美人,便开口道:“把元妃送到我营帐里来。”第二天蓝玉平淡地说:“把我屋里那女子拉出去埋了!”   那时候的捕鱼儿海刚过了春寒,夜里的风还带着冰碴子。元妃被拖进帐篷时,身上的银饰在昏暗的油灯下晃出细碎的光,谁也没料到这会是她留在世上最后的亮。   蓝玉那会儿刚打完这辈子最风光的仗,十五万明军像把锋利的刀,把北元朝廷劈得七零八落,皇亲国戚、金银牲畜装了满满几十车,连草原上的风都带着胜利者的骄气。   军营里的人都知道这位元妃不一般,不光是因为她是北元皇室的人,更因为那双在毡房里养得丰腴的身段。   有老兵偷偷说,在庆州见过她跟着元主出巡,骑在白马上像朵移动的花。   可到了蓝玉眼里,这朵花不过是战利品里最扎眼的那件,就像他随手缴获的那些宝石金印,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   第二天清晨,埋人的坑挖在主营帐西侧的矮坡下,那里能看见远处起伏的草原。   几个士兵埋土时不敢抬头,只听见酒液浇在草皮上的滋滋声,还有风吹过元妃掉落的丝绸帕子发出的轻响。   有人后来偷偷说,那帕子上绣的是只海东青,展开翅膀正要啄兔子,可惜被泥土糊成了黑团。   这事儿像长了翅膀,没几天就飞过了长城,落到应天府的朝堂上。朱元璋正拿着拟好的封爵诏书,原本想写“梁国公”,笔尖顿了顿,改成了“凉国公”。   就这一字之差,满朝文武都摸出了寒意——再大的功劳,也不能当胡来的本钱。   可蓝玉好像没瞅见这寒意,他班师回朝时,嫌喜峰关的守兵开门慢了,直接让人把城门拆了;御史查他占老百姓的地,他抬手就把人家赶了出去。   连朱元璋让他当太子太傅,他都嘟囔着“怎么也得是太师”。   这些事堆在一起,像堆在干柴上的火星,就等个大风天。   那阵大风终究还是来了,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看着那些手握兵权的老臣,夜里总睡不安稳。蓝玉案一爆发,谁也说不清是真有谋反的实据,还是积怨到了头。   抄家那天,士兵从蓝玉府里搜出的不光有兵器甲胄,还有些没来得及送出的金银,其中有支嵌着红宝石的金簪,据说样式是草原上的手艺,谁也不知道是不是元妃当年戴过的。   剥皮实草的那天,刑场周围围满了人。蓝玉的皮被整张剥下来,里面塞满稻草,要送到各地去示众。   有人说他死得冤,毕竟打蒙古人没少出力;也有人说活该,单是那无辜枉死的元妃,就够他偿命的。   后来这张人皮传到蜀王府,被蓝玉的女婿蜀王收着,一代代传了两百多年,直到张献忠打进成都,一把火给烧了个干净。   火灭的时候,有人在灰烬里捡到块烧变形的银饰,上面还能看出半个海东青的轮廓。就像那个被埋在草原上的元妃,没人记得她的名字,却成了撬动历史的支点。   有时候想想,那些在史书里被一笔带过的女子,她们的生与死,往往藏着比战争更复杂的道理。胜利从来不是放纵的理由,就像权力再大,也盖不住良心上的窟窿。   据史料记载,蓝玉不仅强占了这位元妃,还令其羞愤自杀。虽然当时朱元璋知道后只是斥责了蓝玉几句,但心里肯定恼火不已。   要知道,对付北元残余势力,朱元璋一直奉行"威德兼施"的政策,也就是打击的同时,还要善待投降的官兵百姓。   就连投奔的牧民,朱元璋都让他们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安居,还给粮给物资。北元的达官贵人来投,更是重用有加。   好不容易用这招瓦解了强大的北元,蓝玉却在胜利后做出如此禽兽不如的事,无异于扇了朱元璋一记响亮的耳光。   但蓝玉为啥这么大胆呢?因为这哥们儿惯会"作"。抢老百姓的地不说,他还曾因守关官员开门慢,一怒之下攻破了大明的喜峰关。   朱元璋在世就这么嚣张,万一哪天朱元璋驾崩,这位爷还不得反了天?所以,蓝玉霸占元妃一事,可以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朱元璋借此发动"蓝玉案",顺便打压了一大批权高位重的功臣勋贵,朝堂上血雨腥风,勋贵们损失惨重。   蓝玉的覆灭,充分说明了权力是把双刃剑。可惜后来的勋贵们没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地侵吞民田、垄断商品,明朝的根基被蛀蚀得千疮百孔。   到了晚明,这帮人更成了党争的主力,互相勾心斗角。北京保卫战一打响,负责防守的李国桢立马投了降,结果被李自成打得皮开肉绽。   就这样,在一茬茬勋贵们的助攻下,大明王朝最终轰然倒塌。   蓝玉案虽然早已烟消云散,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王朝盛衰的缩影。勋贵们逐渐堕落腐化的过程,也是明朝走向灭亡的历程。   所以,当年朱元璋费尽心机搞"蓝玉案",看似残酷无情,但也不无道理。毕竟,任何王朝如果任由权贵们恣意妄为,结局都不会太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