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对中国有多重要?这么说吧,守住它就是守住亿万人的命,就算不要上海也要保住西藏,青藏高原一旦失守落入敌手,后果将不堪设想…… 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冰川融水汇成涓涓细流,奔涌而下。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水滴,一路向东,汇入雅鲁藏布江,最终滋养了南亚次大陆的广袤平原。 向北,则融入长江、黄河,成为哺育中华大地的生命之源。 然而,这片平均海拔4000米、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绝非仅仅是地图上的一片高寒荒原。 它是悬挂于亚洲大陆之上的巨型“水塔”,是横亘在欧亚大陆腹地的天然“盾牌”,是维系着亿万生灵命运的“气候调节器”,更是中华文明千年延续、不可分割的“生命脊梁”。 要知道,“不要上海,也要保住西藏!” 这绝对是对文明根基的清醒认知,是对民族命脉的终极守护。 这片高原,是地球上除南极、北极之外最大的冰川聚集地。 数万条冰川如同凝固的河流,储存着中国80%以上的淡水资源。 它们是真正的“固体水库”。 每年春夏,冰川在融化,向东,长江、黄河这两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此。 向南,雅鲁藏布江穿越高山峡谷,成为印度河、恒河等南亚大河的源头,维系着下游数亿人口的生存。 向东南,澜沧江串联起东南亚的生命线。 这些源自青藏高原的江河,年复一年,无声地输送着生命之水,塑造了亚洲大陆的文明版图。 想象一下,若这“水塔”的阀门被他人掌控,或冰川因不可控因素加速消融甚至枯竭,后果将何等恐怖? 中国在雅鲁藏布江规划的水电站,不仅关乎能源,更是可以合理利用,可调洪补枯,惠及下游。 若被恶意操控,则能扼住下游国家的咽喉。 这正是为何某些势力对中国在西藏的水利建设如此敏感甚至恐惧。 守护青藏高原,就是守护亚洲水系的源头,守护亿万生灵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青藏高原的战略价值,远不止于水。 它如同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中国西南边陲,塑造了地缘优势。 从军事地理角度看,平均4000米的海拔,构成了令人生畏的“高度差”。 俯瞰南亚次大陆,印度首都新德里距离中国西藏边境直线距离仅约300公里。 这种地理落差,在古代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喜马拉雅山脉,曾让无数远征军望而却步。 即使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这种高度差依然具有决定性意义。 从平原地区向高原发射导弹或战机突袭,需要克服巨大的海拔落差和稀薄空气带来的复杂气动效应,攻击的难度、精度和成本都呈几何级数增加。 反之,从高原俯冲而下,则如同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南方向无可替代的战略纵深和安全屏障,是拱卫国家核心腹地的“高边疆”。 这份由大自然赋予的地缘优势,是任何繁华都市的经济价值都无法比拟的。 失去上海,是断臂之痛,失去西藏,则是动摇国本,危及存亡。 因此,“不要上海也要保西藏”的论断,是正确的。 经济中心可以重建,战略命脉一旦丧失,则万劫不复。 这片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巨大的热力效应和独特的下垫面,影响着东亚季风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 它是北半球气候的“调节器”和“放大器”。 全球气候变暖的恶果,在青藏高原表现得尤为触目惊心。 监测数据显示,这里的冰川正以年均0.3%的速度退缩,相当于每年消失一个西湖的水量! 冰川的加速消融,短期内可能增加河流径流,但长远看,则是透支未来的水源储备,并可能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一旦青藏高原的生态平衡被彻底打破,连锁反应将是灾难性的。 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系统都可能陷入混乱。 中国深知其责,在西藏设立了407个自然保护区,覆盖了高原35.5%的面积,实施了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 藏羚羊种群从濒危的5万头恢复至30万头,雪豹、黑颈鹤等珍稀物种重现生机。 这不仅是保护一方净土,更是为亚洲、为全人类守护一道至关重要的生态防线。 青藏高原是藏族文化的摇篮,布达拉宫的巍峨、大昭寺的庄严、格萨尔王传的雄浑、唐卡艺术的绚烂、藏戏的悠远,共同构成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宝库。 从文成公主入藏的千年佳话,到茶马古道上络绎不绝的商旅,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源远流长。 如今,西藏拥有15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走向世界舞台,唐卡成为艺术珍品,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西藏的稳定与繁荣,直接关系到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广大藏区的安定,关系到整个西南边疆的稳固。 今天的西藏,GDP增速领跑全国,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份繁荣与稳定,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和治藏方略成功实践的有力证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增强的生动体现。 因此,守护青藏高原,绝非仅仅守护一片土地。 它的存在,关乎国运,关乎民生,关乎文明的延续。 主要信源:(光明网——专家学者共话西藏自治区成立的重要意义与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