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多读书?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被书页摩挲得发亮的时光里。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到:“读书不为了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深以为然!曾经当我离婚负债累累,一时迷茫的不知道该怎么走,只觉得自己永远也走不出去。 那时又刚逢疫情,屋里的寂静和外面的单调,内心真的是仿徨。 是余华的《活着》把我从窒息感里拽了出来。福贵牵着老牛在田埂上哼起歌谣时,我突然懂得:苦难从来不是人生的终点,能在泥沼里抬头看月亮的人,永远有站起来的力量。 后来又翻到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他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一刻忽然释怀。 原来那些被我们急于求成的焦虑,早有人用温柔的笔触化解过。就像在拥挤的地铁里收到一封手写的信,字里行间都是熨帖人心的温度。 读书,是跨越时空的相遇,读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仿佛看见他在黄州的雨里笑着赶路,湿漉漉的蓑衣下藏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通透。 一时之间,让我从中捕获了走下去的力量,也正是这句话陪着我熬过无数个无眠的夜。 谁没有鲜衣怒马的时候,谁没有风调雨顺的时候,既然老天要考验我,那就让你看看,我是如何一步步走出来的。 且不说其它,如果让我走出来,将来便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再将我打倒,也没有任何人再有机会去伤害我的亲人了。 站在阳台上看星星,忽然明白:人生哪有那么多顺遂,不过是有人教会我们把哭声调成静音,把坎坷走成风景。 杨绛先生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这话说得真好。读《红楼梦》时,我跟着黛玉葬过花,陪着湘云醉过酒,在大观园的盛衰里看清:热闹终会散场,能守住内心清明的人,永远不会迷路。 读《小王子》时,在沙漠里的星光下听懂:真正重要的东西,要用心去看。 那些深夜里为工作崩溃的时刻,想起小王子驯服狐狸时说的“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便知所有的付出都有意义。 书里藏着千万种人生。读《追风筝的人》,在哈桑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里学会忠诚;读《百年孤独》,在布恩迪亚家族的轮回里读懂:孤独是生命的常态,能与自己好好相处的人,终会找到对抗孤独的铠甲。 这些故事像一盏盏灯,在我们迷茫时亮起来,告诉你:你正在经历的,早已有人走过;你尚未抵达的,总有人在前方引路。 被情伤了的我,突然不愿意再去相信任何一个人,经常一个人,是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救了我。她写戈壁滩上的向日葵“歪着脖子也要朝着太阳”,写哈萨克族老人在冬牧场里煮奶茶时说“日子是熬出来的,也是暖出来的”。那些带着奶香味的文字,像一双粗糙却温暖的手,轻轻擦去我的眼泪:“你看,天地这么大,一朵花谢了,还有千万朵在开呢。” 人生不也是这样?一段路,一段情,结束了,不管是如何结束的,我们也都要保留激情,让自己热气腾腾的去生活,继续去爱,不要因为一个破瓦片就不再去接受其它,人生永远值得! 莫言曾说:“读书能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 深以为然。当我们在《诗经》里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楚辞》里看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些穿越千年的文字,早把中国人的精神密码刻进了我们的血脉里。 就像在异乡街头听见熟悉的乡音,瞬间就有了扎根的力量。 此刻我坐在书桌前,指尖划过鲁迅的《野草》,那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依然滚烫。 忽然明白,读书哪里是简单的“获取知识”,分明是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拼凑出自己的人生答案。那些被我们反复咀嚼的句子,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冒出来,帮我们渡过难关,陪我们熬过黑夜。 就像贾平凹说的:“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我们或许没有办法去亲历所有的人生,但可以在书里去看阿尔卑斯山的雪,去听撒哈拉沙漠的风,去感受那些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到达;知识到达不了的地方,书本可以带我们到达。 这些文字会变成我们的骨血,让我们在顺境时不骄纵,在逆境时不沉沦,永远保有对生活的热爱,永远怀揣对未来的期待。 愿我们都能在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在那些墨香缭绕的日子里,慢慢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毕竟,每一本被认真读过的书,都是在为人生的某一刻积蓄力量——等到风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张开翅膀,飞往想去的远方。 你认为呢? #读书有它的力量# #分享每天的感悟# #人为什么会焦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