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了40分钟,俄乌第三次不欢而散,泽连斯基想见普京只有一种可能 俄乌第三轮谈判草草收场,会议室里坐了不到一小时,连个像样的会后声明都没留下。唯一算得上结果的,是继续按比例交换战俘、移交阵亡者遗体。泽连斯基急着推动首脑会晤,但俄罗斯一句话没接——这场谈判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果。 相比前两轮有美方出面铺路,这次是乌克兰主动提议,而且是泽连斯基亲自表态:战争已经太久,希望尽快结束,恢复和平。听起来姿态很软,几乎是公开向普京示好。可克里姆林宫并不吃这一套,甚至连见面的基础都不给。 俄方的态度很简单——要见普京,先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换句话说,不是泽连斯基来谈条件,而是签字仪式可以安排,但前提是乌方接受战败。 俄罗斯不需要谈判,乌克兰谈也没有资本 梅金斯基的说法非常明确:俄乌立场“完全对立”。不出意外,因为当前战场形势,对俄方有利,对乌方不利。俄罗斯的态度不是不谈,而是没必要谈。参加是为了维持“外交姿态”,而不是追求结果。 泽连斯基提出首脑会晤,俄罗斯不仅不接话,反而在谈判结束当晚就发动了新一轮空袭:敖德萨、切尔尼戈夫、苏梅三地几乎同时遭到打击,目标直指乌军补给仓库和武器储备。这种做法和“寻求和平”完全相反,更像是在借着谈判分散注意力,为下一轮攻势打开空间。 泽连斯基为什么要谈?因为快撑不住了 泽连斯基嘴上讲和平,实则是想争取一个喘息窗口。前线已经被俄军压得死死的。红军村方向乌军防线接连丢点,顿涅茨克战线正在整体崩散;同时,俄军空中力量持续消耗乌军的后勤和兵员储备,乌军根本没有回旋余地。 真正让基辅焦头烂额的,是兵力枯竭。 西尔斯基说得直白:“要想组织反攻,前提是两件事:第一,西方加码军援;第二,战线必须停下来。”没有空窗期,就没有整编和补给的可能。而西方的援助早就开始打折,德国的“金牛座”导弹迟迟未到,美国的“爱国者”系统直接停供。更糟的是,乌军新兵严重不足,征兵机构在全国范围内上演“地毯式抓人”,大量视频流出让政府形象持续崩坏。 这种情况下,“全面停火”对乌克兰而言,不是和平计划,而是“战略撤退”。 泽连斯基当然明白俄罗斯不会轻易答应,但也只能先把牌打出去,制造“和平姿态”,给西方一个继续支援的理由,也试图用“愿谈不打”转移国内压力。 克里姆林宫的盘算:不如现在打穿 对俄罗斯而言,现在停火毫无意义。 一方面,俄军正在推进,尤其是在顿巴斯西线、哈尔科夫周边都取得实质进展,红军城等交通枢纽正在被逐步切断;另一方面,如果现在签停火协议,就等于给乌克兰送去一张“重组部队”的入场券。 克宫不会犯这种错。他们清楚,西方虽有援乌疲劳症,但只要乌克兰还在打,美国和欧盟的钱就还会来。真让乌克兰缓过一口气,将来再打一轮的可能性极高。到时候俄军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压着打,就不好说了。 换句话说,俄罗斯要的是一场“不可逆的胜利”,至少也要把乌克兰彻底打残,让它失去再战能力。谈判可以谈,但必须在军事优势巩固之后,谈的只能是如何结束战争,而不是交换条件。 泽连斯基见普京,只有一种可能 梅金斯基那句“要见普京,先签协议”,其实已经把话说死。 普京不会在战场形势还不稳定的时候轻易和泽连斯基见面。对他来说,这不是一次外交活动,而是一次“政治认证”。见面,必须配合一个明确的停战协议,必须由乌方承担“失败者”的立场。 泽连斯基能不能接受,是另外一回事。但从俄方的角度,他不接受,那就没得谈。这个逻辑非常一致,克宫也没有任何理由为“挽救泽连斯基政府”做让步。 而这才是谈判只能持续40分钟的根本原因——俄乌不再是意见不合,而是根本没在讨论同一场战争的终点。 战场继续打,谈判继续耗,民意继续塌 讽刺的是,谈判没达成任何实质成果,但俄乌在“换俘”和“送还遗体”上仍然维持最低限度的合作。这不是人道主义,而是舆论管理:俄方希望用这些行动让乌克兰民众清醒过来——前线打得不明不白,送回的尸体越来越多。 而泽连斯基的压力,也来自这里。 乌克兰国内反征兵情绪爆炸,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民众筹款给俄军,要求精准打击征兵办的荒唐事。西方媒体都开始承认:乌克兰社会正在内部撕裂,信任危机全面蔓延。 当政权控制力被削弱,议会质疑声高涨,财政入不敷出,泽连斯基想谈,不是为了和平,而是为了维稳。而克里姆林宫此时只等一件事——等泽连斯基连“签字”都不能代表全乌克兰的时候再下手,那时连谈判都不再需要。 参考资料: 《俄乌谈判破裂,泽连斯基求见普京遭拒》塔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