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外长访菲,开口就说“支持菲律宾在南海的权益”,不料下一刻就彻底破防! 巴特策策格,蒙古国外交部长,1973年出生于巴彦洪戈尔省,职业生涯起步于商界,后来投身外交。她1996年从蒙古国立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毕业,2000年又拿下金融与经济大学的工商管理学士学位,2005年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管理学院完成MBA。精通蒙古语、英语和俄语,她早年在蒙希音乌瑟格集团工作,积累了商业经验。2018年,她出任外交部副部长,2021年升任外长,成为蒙古第三位女性外长。她推动“正念蒙古”计划,鼓励青年教育,还在2023年主办亚洲首次女外长会议,强调性别平等。她的办公室摆满传统蒙古艺术品,墙上挂着她与各国领导人的合影。她频繁出访联合国、日本等地,力推蒙古“第三邻国”政策,试图在中美俄之间寻找平衡。 蒙古的经济命脉却因此受到重创。5月21日,中国暂停了三份从蒙古进口煤炭的合同,理由是“技术问题”。蒙古83%的出口是矿产,其中92%销往中国,塔本陶勒盖煤矿的煤炭主要通过天津港铁路运输。合同暂停直接导致额尔登特矿业公司股票一周内暴跌17%。矿场工人被放长假,乌兰巴托的矿商焦头烂额。中国海关还将煤炭通关时间从3天延长至7天,仓储费用激增。蒙古公众哗然,网络论坛上充斥质疑声,有人发帖吐槽:“我们连渔船都没有,掺和南海干嘛?”评论区数百条回复全是附和。议会内部也炸了锅,议员们激烈争吵,有人要求调查外长的决策依据。 蒙古的“第三邻国”战略是这场风波的根源。自上世纪90年代起,蒙古试图摆脱对中俄的经济依赖,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建立更紧密联系。2024年,蒙古举办“可汗探索”军演,39国参与,美国赠送5架二手直升机。日本在蒙古建稀土加工厂,年处理120万吨稀土,占蒙古出口的15%。欧盟提供2000万欧元“民主基金”,表面支持民间组织,实则流向亲西方智库。巴特策策格希望通过支持菲律宾,展示蒙古对西方阵营的价值,换取更多投资。然而,现实很骨感。蒙古经济高度依赖中国,83%的出口和65%的天然气、50%的电力来自中俄。冬季乌兰巴托气温低至零下40度,能源断供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一贯强硬。2025年7月,菲律宾因中国制裁其前参议员而召见中国大使,中国回应“损害中国利益必付出代价”。蒙古的声明无疑触碰了红线。菲律宾拿着联合声明四处宣传,但美国仅在社交媒体上点了个赞,承诺的物流网络仍停留在图纸上。蒙古试图通过北极航线绕开中国港口,但运输成本高出铁路7倍,根本不现实。过去,蒙古曾单方面撕毁与中国的煤炭协议,试图与美日韩合作,最终仍需依赖中国港口,额外支出不少。如今,巴特策策格的决定让蒙古再次陷入尴尬境地。 经济冲击迅速蔓延。煤炭出口量6月下降12%,小型矿企开始裁员,乌兰巴托的失业率攀升。市民在市场上精打细算,商铺生意冷清。蒙古政府紧急派团赴北京谈判,但进展甚微。俄罗斯虽未直接报复,却推迟了天然气管道维护协议,让蒙古官员为冬季能源供应捏把汗。议会内争论不休,有人提议向中国道歉,有人主张继续靠拢西方。巴特策策格低调处理危机,6月10日通过外交部发表声明,重申“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却对南海只字不提。她的沉默引发猜测,部分媒体称她可能面临辞职压力,但她仍留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