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频繁与一个人保持高密度联系,无论是否暧昧,都容易滋生“亲密”的错觉。
沫沫的故事,或许能说清这种错觉有多缠人。
几个月前刚失恋的她,在活动上认识了一个男生。从加好友那天起,他就成了她对话框里的常客。他们聊得投缘,喜好重叠,连星座都格外合拍。他会跟她报备午饭点了哪家外卖,打车见客户时堵在了哪条街,甚至711新上的便当好不好吃,都要细细分享。
换作谁,都会觉得这是天造地设的合拍吧?沫沫也不例外。
渐渐地,她像被这“亲密”捆住了。为了贴合他的审美,她在朋友圈发着自己并不喜欢的照片;为了有更多话题,她补完了他反复提起的动漫,盯着他关注的球星动态追比赛。
她真的有种在恋爱的错觉。
她习惯了他的语气,摸清了他的作息,连每晚十一点半说完晚安后,都等着他追加一个收尾的表情。她开始期待未来:期待他的表白,期待他和自己一样动了心。
有阵子她格外忙,心里却揣着盼头——忙完了要跟他彻夜长谈,要约着见面。可忙完那天,她刷到他发朋友圈说换了工作,主动去问,得到的却只有寥寥数语。
她懵了。那个连外卖备注都要分享的人,换工作这么大的事,居然没告诉她?
这种不痛不痒的冷淡,让她连给这段关系下定义都无从下手。日子一天天过,她耳机里还放着他喜欢的乐队,追着他推荐的美剧,只是每晚十一点半看向手机时,再也等不到那句晚安。
真的不能怪她啊。聊天太容易制造亲密的假象了。
总以为什么都能聊出真心,总觉得聊天就是交心,在一无所有的年纪,甚至会把“每天能聊天”当成恋爱的全部。可后来才懂,频繁聊天,真的说明不了什么。
人类的关系就是这么脆弱。就算聊遍了暧昧的话题,用宠溺的语气说过“今天要记得想我”,转头两天不联系,就能轻飘飘地断了线。
那些曾经被高估的“浪漫”,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抓不住的crush。
她当然有理由失落难过,但说到底,这是段从未被确认的关系。就像隔着橱窗看中一条裙子,每天路过都多看几眼,跟朋友讨论它的款式颜色,可没走进店里买下来,它就永远不是你的。某天再经过,发现被别人买走了,也只能在心里悄悄遗憾。
她有个朋友,处理感情时向来干脆利落,从不拖泥带水。朋友说:“没确定关系的意思,就当是互相养鱼好了。”
之前朋友在熟人局上对一个男生有好感,之后每天都聊。某天她试探着想确认关系,对方却巧妙地岔开了。朋友没闹没吵,对方分享段子时依旧回一串笑声,对方想煽情时就及时转开话题。她心里清楚,这不是对的关系,早早竖起防备,也就免得后来伤心。
不像沫沫总在关系里黏黏糊糊,朋友从不让自己陷进纠结和自我消耗里。
需要反复试探、不停揣测的关系,注定走不远。
就算对方频繁找你聊天,也未必是动了心——对有些人来说,这不过是打发时间的方式。新鲜感涌上来时,总觉得彼此默契无间,就像那句话说的:“暧昧上头的那几秒,像极了爱情。”
可“像极了”,终究不是。
人在孤独的时候,太容易依赖这种虚假的亲密感了。忙完一天,看到有人发来消息关心,心总会软一下。但要剖开自己想想:你需要的,或许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份“被关注”的感觉。换个人来做同样的事,或许你也会陷入同样的漩涡,在等待里反复煎熬。
真正的回应,从不是靠聊天堆砌的。是真实的陪伴,是周到的考虑,是把你放在优先级里的笃定。这些都有了,才有资格谈“爱”。
有意思的事那么多,何必把安全感寄托在稍纵即逝的伪浪漫里?用这种方式填补寂寞,当下或许能消减空虚,可清醒之后,只剩更深的失落。
那些虚幻的想象,总会一个个破灭干净。等某天遇到一份笃定无疑的爱,两相对比,就什么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