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83年,韩雅琴的早餐店,来了4名刑满释放的寸头少年,出于心善,韩雅琴给他们盛

1983年,韩雅琴的早餐店,来了4名刑满释放的寸头少年,出于心善,韩雅琴给他们盛了四碗饭,不想,这一顿饭,竟让韩雅琴成为了700多名劳改犯的“妈妈”! 韩雅琴1938年出生在吉林延吉一个普通人家,那时候生活条件一般,她从小跟着父母过日子。1955年从中专会计学校毕业,就进了当地单位干财务工作,主要管记账和统计那些事儿。 干了几年,1964年响应国家号召,她全家跟着十三冶金建筑公司搬到山西太原,继续在行政岗位上忙活。每天骑车上下班,整理文件,核对数据,还去工地检查材料啥的。 到了太原,她结了婚,生了孩子,丈夫也在建筑公司上班。她一边上班一边操持家务,带孩子长大。70年代,她还学了些修机械的手艺,帮同事处理点小问题。 1983年,企业分流,她带着43名女工搞清扫队,从扫马路、疏通下水道起步,几个月后在太原北郊阳曲县青龙镇开了早餐铺,卖粥油条这些简单吃食。 铺子不大,但她靠这个养家,日子过得踏实。 说起来,她这人挺实在的,早年经历让她明白生活不容易,得靠自己一步步来。 后来,她丈夫去世了,她一个人拉扯孩子,日子更紧巴了。但她没闲着,继续开铺子,慢慢攒了点本钱。那个年代,下岗潮来得猛,她转行开店也算找了条出路。 铺子位置在居民区边上,来吃的都是附近工人和居民。她学会了算成本,调火候,还修煤炉这些活儿。这些技能后来帮了大忙,让她能带更多人干事儿。 1983年11月21日,四个刑满释放的年轻人进了她的早餐铺。她给他们端饭,这一顿成了起点。几天后,他们又来,想留下来帮忙干活。 她同意了,让他们住下,学洗碗扫地啥的。带头那个叫王岳虎,以前因打架伤人判劳教。很快,王岳虎带了五个同伴来,铺子人多了起来。 员工起初不乐意,她开会说服大家,给他们机会试试。最终,大家同意了。从那天起,九个人留在铺子,早起生火,推车买菜,择菜洗碗,学炸油条,收钱记账。 附近居民议论纷纷,有人避开,有人抱怨。但她坚持下来,铺子运转正常。 消息传开,更多刑满释放青年找上门。起初,有人蹲门口求饭,她给碗粥,他就走。 几天后,他回来塞纸条求助,她让他进来帮忙。另一个青年深夜敲门,她让他坐下,次日加入队伍,学修煤炉。 几年下来,铺子收留五十多人。她不问过去,只看表现,能干活的就留,提供吃住。她教记账,讲规矩,指出错误。 一次,有人偷钱溜走,她没追,只清点剩余,继续营业。另一个回来探望,她递东西,不提旧事。女儿回家看到一群人干活,拉她问行不行,她说他们需要地方立足。 1985年,她用积蓄成立英辉建筑安装公司,盖房让这些人住进。把自家房子让出,亲生孩子跟他们同住,不许歧视。晚上开家庭会,大家分享工作,她监督。 办公室连卧室,大通铺睡多人,她晚上数人头,确保都在。买书如《可爱的中国》,晚上轮流读。她讲创业经历,分享过去辛苦。 公司承包工程,他们扛砖铺路,一年时间收小区砖块,挣了六万,当基础资金。 邻居抱怨多,有人找政府,她保证负责。孩子们学手艺,修机械,种地开垦。公司发展,她帮他们学技能,出钱送上学,开理发店,修理铺。 成家者带孩子回,她缝衣讲故事。每年春节,门外聚人,提礼盒喊妈。到2014年,她帮了七百多,获央视慈善奖。电影拍她事迹,她低调生活。 孩子们开小店,重返工厂,日子安定。她寄衣物钱款,回信鼓励。 说实话,她这事儿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年累月坚持下来的。起初就四个年轻人,她给他们机会,结果带出一大帮人。 从早餐铺起步,她看到这些刑满释放人员难找工作,社会歧视重,就一步步扩大规模。1983年那顿饭后,人数从四个到九个,再到五十,几年就上百。 她不光给吃住,还教技能,让他们自立。公司成立后,承包小工程,挣钱分给大家。新人来,她安排岗位,不分年龄。有的同龄者也加入,她一样管。 2002年,城市改造,铺子拆迁,损失三百二十万。她六十四岁,没退缩,承包一千五百亩荒山,带人盖房,建养殖场、大棚、砖厂。山上挖土垒墙,几个月建起。 蔬菜大棚浇水施肥,养殖场喂鸡捡蛋。更多人加入,她帮学开车、焊工啥的,出钱考证。 这些人中,有的以前犯过事儿,但她不美化过去,只看现在表现。 她的事儿传开,全国都知道了。河北省一个犯人写信给她,说绝望想自杀,她回信鼓励,让他重拾信心。另一个贩运假币的,判刑后离婚,她帮他安置工作。 她的公司成了安置基地,帮这些人找路子。有的改名换姓,进工厂;有的成家,孩子叫她奶奶。她没领啥大表彰,早年获全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先进个人,2002年的事儿。 央视慈善奖是后来。电影《韩妈妈与她的儿女们》2014年公映,讲她和这些孩子的故事。原型就是她,75岁时的事儿。 她收留的数字,从五百六十到六百五十六,到七百多,不同报道有点差,但核心是帮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