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2005年,中国最大的机械制造商徐工集团,即将以3.75亿美元的价格,把85%的

2005年,中国最大的机械制造商徐工集团,即将以3.75亿美元的价格,把85%的股份贱卖给美国人,为了阻止国有资产流失,向文波及时站了出来,哪怕加价30%也要阻止徐工被收购。   徐工是谁?这可不是一般的企业。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43年八路军兵工厂,是共和国工业体系里响当当的老字号。   到2004年,徐工年营收已经突破170亿元,占据了全国工程机械市场的一半以上,品牌估值也接近80亿元,是当时中国机械制造的门面担当。   但风光背后也藏着隐忧。2003年,徐工的管理问题开始集中爆发,负债率飙升到了惊人的90%,银行贷款压顶,企业利润缩水,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为了自救,徐州市政府开始寻找外部资本,准备通过改制引进战投,拉一把这个“老大哥”。   当时来投标的都是国际大玩家——摩根大通、卡特彼勒、凯雷集团统统来了。最后胜出的,是美国私募巨头凯雷,出价3.75亿美元,收购徐工85%的股份。   这个数字一公布,争议立马炸开了锅。   3.75亿美元听起来不少,但别急着下结论。这笔钱里,其实真正进徐工口袋的只有2.55亿,剩下那一部分,是凯雷拿着自己的钱注入控股公司,相当于左手倒右手。   而且,凯雷还附带了一个“毒丸计划”——只要有同行持股超过5%,就可以强行回购,防止别的企业“插手”。   对于一个每年利润都能做到三五个亿的企业来说,这个交易价格怎么看都像是一场“清仓甩卖”。   这时候向文波站了出来,他是三一重工的总裁,跟徐工一样,也是在工程机械领域打拼的老将。   他看不下去了,直接在网上连续发了46篇博客,一句“贱卖国有资产,触目惊心”点燃了舆论。   向文波不是只说不做,他不仅公开质疑交易的定价,更表示三一重工愿意出价4亿美元收购徐工股权,直接比凯雷高出30%。   而且,三一的资金是实打实地直接投入企业,不搞什么“控股公司”那一套。   舆论也迅速站到了向文波这边。网络上充斥着“宁可倒闭,也不能拱手让人”的声音,许多网友甚至发起了“保卫徐工”的请愿。   商务部也开始介入,对凯雷提出的方案反复审查,一度要求其将持股比例从85%降到50%,再降到45%。   凯雷这边也不甘示弱,徐工方面多次强调,整个交易是通过全球公开竞标进行的,凯雷出价最高,程序合规。   而且凯雷承诺会保留徐工品牌,引入发动机技术,帮助拓展海外市场。甚至还签了违约条款,一旦食言就要赔1500万美元。   但这些承诺并没有打动大众情绪。毕竟,在那个阶段,像徐工这种战略型企业一旦外资控股,大家最担心的不是品牌是不是还在,而是技术、市场和产业链是不是还属于中国。   而且徐工当时的账面净资产虽说只有十几个亿,但它的技术沉淀、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远远不是账面数字能衡量的。   这场博弈最后没能走向协议的落地。   2008年7月22日,徐工和凯雷的收购协议正式终止。原因很明确,国家层面没有批准。整个交易最终胎死腹中。   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收购案,看似以失败告终,但对整个中国制造业、对外资并购政策、对产业安全边界的讨论却从此拉开了序幕。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徐工没有靠外资“翻身”,反而靠着国家的支持和自身的转型突围。   2021年,徐工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前三强。2023年,它还在《流浪地球2》中露脸,成为中国工业硬实力的代表之一。   曾经被说“病入膏肓”的老国企,如今成了中国制造的名片。   从这场收购风波中,中国也逐渐摸索出一条新路。2008年出台的《反垄断法》,明确加入了国家安全审查机制。   2015年,徐工二次改制时,国家明确保留20%的国有股,确保关键产业的控制权。   那时候的争议,今天来看其实是一次关于“国有资产底线”的深刻博弈。凯雷失去了徐工,但中国保住了战略产业的主权。   向文波曾被质疑是“借题发挥搞商业斗争”,但他引发的那场全民讨论,却让“产业安全”真正从政策词汇走进了公众视野。   不是每次反对都能改变结果,但有时候,一次坚定的质疑,就能改变一条国家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