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明朝命运最坎坷的宫殿乾清宫,宫女起义皇帝放火,地位却十分重要

上天发出警示,正是在正德九年正月十六日,乾清宫再次遭遇大火。经历了历代帝王的精心维护,眼看这座宫殿顷刻间化为灰烬,不禁令人愁眉紧锁,谈及此事更觉心痛难忍。

明武宗朱厚照在其“罪己诏”中表达了深切的感慨:乾清宫的焚毁无疑是上天的警示。他望着被烧毁的宫殿遗迹,眉头紧皱,一提起乾清宫就满心悲痛。

不过,若换成当时的起居注官,恐怕会忍不住抓住朱厚照的脖子猛摇一番:你再说一次“上天示警”?乾清宫不正是你自己玩火烧掉的吗?

必须承认,自永乐十八年乾清宫开始修建以来,这座宫殿屡次遭遇灾难。相比宫中其他建筑,乾清宫的命运堪称最为坎坷。

说起这座宫殿,咱们可不能忘了它曾是明朝皇帝的寝宫,先后有14位皇帝在此居住。其中第11位皇帝朱厚熜给乾清宫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壬寅年时,一场宫女起义差点让朱厚熜丧命。

彼时,乾清宫作为内廷的核心宫殿,以其高大宏伟和宽敞空间闻名。为了安全和空间利用,明代在乾清宫内设有九间暖阁,分上下两层,布置了多达27张龙床。这种设计不仅让外人难以知晓皇帝夜晚睡在哪里,也方便皇帝召幸宫妃。

然而到了嘉靖年间,一群宫女不仅找到了当时熟睡的皇帝朱厚熜,还用绳索差点勒死了他。《中国通史》中记载:“一五四二年十月,世宗宿于曹妃宫中,宫婢杨金英等十余人乘世宗熟睡,企图用绳索将其勒死。”

朱厚熜遭遇这场危机,很大程度上与他沉迷丹药道法有关。这位皇帝进入中年后,自称身体虚弱,必须依靠丹药才能维持健康。明代不少人追求道教丹术,文士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提到,当时道士多达三千六百家,炼丹、剑术、符水、服金丹、御女术等各类神秘技艺层出不穷。

朱厚熜坚信丹药可以带来长生不老,但对丹药的依赖也让他的性格变得古怪暴躁。《中宗大王实录》指出,正是因为他的性格怪异,宫中人员不堪其苦,起了杀心:“皇帝笃好道术,炼丹服食,性情躁急,喜怒无常。宫人怨恨难忍,共谋叛乱。”

此外,朝鲜《李朝实录》也记载,宫女起义的根源在于皇帝虽然宠爱宫人,但一旦犯错便严加惩罚,殒命者多达二百余人,积怨深厚最终爆发凶变。

无论如何,这场后世称为“壬寅宫变”的宫女起义以失败告终,参与的宫女多被处死。此事对朱厚熜也产生重大影响,他从此不敢在乾清宫居住,迁往西苑,一住就是余生。

乾清宫除了作为宫廷戏剧的舞台,还是皇宫内极易遭受火灾的重点区域。明朝时期,乾清宫曾三次遭遇火灾。

永乐和万历年间的火灾原因不详,但正德九年正月那场大火,正是由朱厚照——明武宗兼堂兄弟——玩火引起。事后朱厚照假装痛悔,下了“罪己诏”,但史书中对此记载寥寥,仅《明史·武宗本纪》简短记载“庚辰,乾清宫灾”。

即便武宗罪己诏原件流传下来,也只将大火归咎为“上天示警”。幸而当时杨廷和等起居注官秉公执笔,揭露了真相。《明武宗实录》记载:“自即位以来,皇帝年年张灯结彩,耗费巨大,黄白蜡不敷用,命人购置。宁王、宸濠献奇巧灯具,挂于宫中,光彩夺目。皇帝又在宫廷悬挂毡幕储藏火药,偶有疏忽,终致大火,从午夜燃烧至天明尽毁宫殿。”

更令人无奈的是,当乾清宫火光冲天时,肇祸者朱厚照已躲入自己耗资巨大的豹房。他望着火光笑言:“真是好一场烟火盛会。”

乾清宫幸无灵智,否则定会破口大骂:“你这家伙!”不过毕竟乾清宫是皇帝寝宫,朱厚照虽乐于豹房,却不能将豹房当作寝宫使用。于是,在正德九年十二月,他下令重建乾清宫,并加征天下赋税一百万两。

遗憾的是,修复后的乾清宫不到百年后,又遭火灾侵袭。

尽管命运多舛,乾清宫依旧地位显赫。其最初设计便定位为皇帝寝宫,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居所,寝殿拥有无可比拟的尊贵身份。

“乾清宫”之名取自《易经》和《道德经》。《易经·乾卦》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道德经》则讲“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乾清”意指“清明的天”,寓意皇帝作为天子应清明执政,预示着对其治国理政的期望和告诫。

与紫禁城内其他宫殿相比,乾清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共计四十五间房。为了彰显其至尊地位,建筑采用古代屋顶中最尊贵的“五脊四坡重檐庑殿顶”,檐角装饰着九只小兽。

此外,乾清宫选用顶级大木,结构严谨合理,彩绘、纹饰和工艺均为最高规格。踏入宫中,即可感受“君权神授”的庄严气息。

进入清代后,雍正皇帝将寝宫迁至养心殿,乾清宫则赋予更浓厚的政治色彩,成为朝会、批奏、接见外臣、接受朝贡以及举行盛大宴会的中心场所。

相较于明代,清朝雍正以后乾清宫的功能明显增强,地位进一步提升。

中国历史悠久,每个朝代积累了大量史料,这虽丰富了历史知识,却也给普通读者带来学习难度。吕思逸著作的《中国通史》则将散乱的历史碎片串联成完整脉络,对于有志了解中国历史的读者非常友好。

书中大量摘录史料,辅以通俗语言,使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如有兴趣,可以通过下方链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