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刚登基的雍正面临着极为复杂且危险的局面。所谓“内忧”,便是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对他心怀不满,仍然心存争夺皇位的野心;而所谓“外患”,则是掌握着西北数十万大军的十四阿哥胤禵,他对雍正与京城的控制也充满了敌意。正是在这种充满紧张与对抗的局势中,雍正却以极其巧妙的手段,迅速化解了来自胤禵的威胁,凭借一纸圣旨和图里琛带领的精锐侍卫,几乎毫无抵抗地将胤禵从西北带回了京城,为自己稳固了权位。
然而,作为一位手握重兵并在西北驻扎多年的十四阿哥胤禵,为什么他在明知最终结局的情况下,依旧选择回京听从雍正的旨意,而不是带兵反攻京城与雍正争夺皇位呢?这一问题值得深思与剖析。
首先,在雍正登基之前,十四阿哥胤禵的地位其实并非孤立无援,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八爷党”的一员重要成员,尤其是与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禕有着紧密的联系,诸多决策都听从胤禩的指引。然而,当康熙帝将胤禵任命为“大将军王”,这一局面开始发生转变。
一方面,胤禵自认为凭借康熙的信任与支持,未来若能平定叛乱,便可积累足够的声望与功勋来争取皇位。而且,胤禵的亲哥哥雍正在此时也向他伸出了援手,不仅推荐他为“大将军王”,还表示将全力支持他。这一系列的举动,使得胤禵感到自己有了从“八爷党”脱身、独立争夺皇位的资本。
然而另一方面,胤禵的迅速崛起,也引发了“八爷党”成员,尤其是胤禩的强烈警觉。虽然胤禵身处其中,但他与胤禩、胤禟、胤祯的关系并不像他们之间那样紧密,渐渐地,胤禵与胤禩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疏远,甚至从“同盟”转变成了“敌对”。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在康熙寿宴的“毙鹰事件”中达到了高潮。
在康熙的寿宴上,为了阻止胤禵送上带有“寿”字的陨石,以求借此讨好康熙,胤禩等人竟暗中将胤禵准备的寿礼替换成了一只毙鹰。这一行为不仅令康熙在寿宴上晕倒,而且身体每况愈下,宣告了自己的寿命已不长。而此时的十四阿哥胤禵却远在西北,无法及时赶回京城,这一事件无疑削弱了他继位的机会。
这场“毙鹰事件”无疑彻底割裂了胤禵与胤禩之间的联盟。两人曾经的“战友”关系崩溃,胤禵从此对胤禩产生了深深的仇恨与不信任,也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依赖这个曾经的盟友。因此,胤禵得知雍正登基的消息时,感到无比无奈与失落。在这个关键时刻,雍正成了自己的“敌人”,而曾经与自己结盟的胤禩如今却已经交恶,彼此间早已没有信任可言。面对这一切,胤禵如果选择起兵反叛,也只能孤立无援,没有任何内应的支持,几乎注定失败。
此外,十四阿哥胤禵若真的选择带兵杀回京城,与雍正争夺皇位,面临的困难几乎是全方位的。首先,胤禵能否真正鼓动起足够的兵力与支持,是一个巨大未知数。虽然他被封为“大将军王”,但他主要是负责运筹帷幄,而具体的军事指挥与执行则依赖于其他将领。而且,胤禵所统领的西北大军中,很多士兵并非忠于他,而是来自地方绿营,彼此间的联系并不深厚。加上胤禵此时已经与胤禩彻底决裂,身边无法集结起强大的力量。因此,即便他起兵反叛,也缺乏足够的支持与动员能力。
其次,年羹尧成了胤禵无法逾越的“鸿沟”。年羹尧原本是胤禵的支持者,曾在雍正的指引下,给予胤禵大量支持。然而,随着雍正与胤禵的关系逐渐恶化,年羹尧开始转而为雍正效力,并严格控制西北的军粮供应。这一切使得胤禵的军事力量受到了极大制约。年羹尧不仅断绝了西北大军的补给线,还掌握着兵权,成为胤禵反抗的第一道防线。如果胤禵真的起义,他将面临来自年羹尧的严密压制。
最后,西北到京城的路程极其遥远。想要从西北带领十多万大军返回京城,不仅需要经历漫长的跋涉,还要面对诸多天险与防守。即使胤禵成功突破重重阻碍,最终抵达京城,他的军队恐怕已经大幅削弱,根本无法与京城的精锐部队对抗。而且,雍正已经稳坐皇位,任何反抗行为都会被视为悖逆之举,不仅无法得到支持,还可能因此被全力打压。
最终,十四阿哥胤禵认识到,用武力反抗雍正,无异于自掘坟墓。他深知,若继续顽抗,不仅会害了自己与追随者,还将危及整个国家的安定。面对这样的局势,胤禵不得不放弃反抗,接受雍正的旨意,乖乖返回京城。
在雍正登基的那一刻,“九子夺嫡”之争实际上已经画上了句号。无论是仍然心存不满的八阿哥胤禩,还是失望的十四阿哥胤禵,都无法改变这一结局。此时,他们若再行反抗,便是自我送死,为雍正除去他们提供了正当理由。因此,他们只能接受雍正已经登基的事实。
回到京城的十四阿哥胤禵,很快便被剥夺了兵权,并被流放至马兰峪看守皇陵,彻底退出了权力斗争。之后,他便再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