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末年,皇位继承问题引发了四阿哥胤禛与其他诸王的激烈争夺,所谓“九龙夺嫡”,他们为了太和殿那个象征着帝位的宝座,彼此尔虞我诈,甚至不惜亲自杀戮。最后,胤禛以微弱的优势胜出,成功登基,成为了雍正皇帝。
然而,如果我们把时间倒退二十年,几乎没有人会预料到胤禛能够最终称帝。因为彼时的情况是,胤礽(即后来的雍正帝的哥哥)已经被康熙帝明确立为太子,且康熙曾多次公开表态,宣称胤礽将在自己去世后继位,成为大清的帝王。胤礽虽非康熙的长子,但他是嫡长子,母亲赫舍里氏是康熙帝最宠爱的皇后,而大阿哥胤禔的母亲惠妃叶赫那拉氏则是庶出,因此胤礽地位更为稳固。
赫舍里氏与康熙帝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在生下胤礽时不幸去世,康熙帝心中对胤礽的疼爱与补偿心理逐渐形成。胤礽刚满一周岁,康熙便立他为太子,旨在安慰赫舍里皇后的亡灵。康熙帝对胤礽的培养可见一斑:为了让太子更好地接任帝位,康熙不仅为胤礽设立了专门的詹事府,还修建并改名宫殿为毓庆宫作为东宫,同时,精心选拔了文官辅佐他,特别是向胤礽传授治国理政的基本能力。
尽管康熙帝为胤礽提供了尽可能的支持,但胤礽的性格和能力却让他错失了继位的机会。他曾两度被废除太子之位,最终看着四阿哥胤禛抢走了皇位。若胤礽顺利登基,历史会是怎样的呢?是否能比雍正更为出色?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胤礽作为康熙帝最后一位正式立的太子,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几次监国处理政务的经验,他的表现虽然不算特别亮眼,但也没有明显的重大失误。胤礽长年在太子位上,积累了自己的政治资源,手下的太子党成员都极为忠诚,并且这些人普遍具备较高的能力。所以,如果他能够顺利登基,朝政有序、清朝的稳定性或许能够得到保持。
但问题在于,胤礽有着明显的个性缺陷。虽然他受过良好的帝王教育,学识不成问题,但由于从小被确定为太子,他在宫中享受优越的生活环境,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个性。这种性格使得他缺乏一个帝王所需的胸怀,更多像是一个娇惯的官二代。这让康熙帝对他能否真正担当起国家大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胤礽第一次被废,恰恰是因为他对弟弟胤祄之死表现出的冷漠。胤祄年仅七岁且深得康熙宠爱,但胤礽在得知弟弟死讯后,非但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伤,反而对弟弟的死心存侥幸。这种反应最终激怒了康熙帝,并促成了他废除胤礽的决定。
与此同时,胤礽和胤禩(八阿哥)的对立,也暴露了他在政治上的短视。胤禩为了争夺皇位,集结了强大的八爷党,势力庞大。胤礽身为太子,理应稳固自己的地位,但他更注重的是如何巩固权力,而非关心大清的未来。若他登基后,必定会首先铲除政敌,如此一来,朝堂的风气将变得更加腐化,既得利益集团越来越庞大,社会阶层的固化也将不可避免。
相比之下,胤禛显然更加关心国家的命运。尽管他曾是胤礽的得力助手,但他与胤礽的理念却截然不同。胤禛心系国家兴亡,他提出的改革主张,虽然具有一定的远见,但在胤礽眼中,却显得过于冒险。因为胤礽从未具备过与高层官僚势力抗衡的勇气。在实际政治中,胤礽往往选择妥协,而不是坚持改革。在此情形下,胤禛的改革提案将遭遇强大的阻力,最终不可能得到有效实施。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情节也真实再现了这种矛盾。在剧中,胤禛奉康熙之命追讨官员的欠款,胤礽不仅没有协助,反而四处拆台,最终将胤禛置于不利地位。胤禛因而心灰意冷,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为国家出力,而胤礽则始终未能有足够的决心去做出触动体制根本的变革。
如果胤礽最终登基,虽然他或许不会像康熙一样处理掉所有的政治对手,但他必定会选择稳固自己位置的短期策略。这将导致大清朝内外的腐败和不稳定逐渐加剧,最终可能导致大清的衰败。而雍正即位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及时修正了大清朝内外的弊端,最终稳定了国家的经济与政治格局,保障了乾隆时期的盛世局面。
由此可见,若是胤礽当了皇帝,可能并不会带领清朝走向更好的未来。相反,他的缺乏改革的魄力,可能会让大清在日渐沉疴的状态下继续恶化,最终走向崩溃。雍正的改革,恰恰拯救了已经摇摇欲坠的清朝,使得它能够再度振作,为乾隆大盛世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