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开国大典前,聂荣臻向部队发布一道死命令:如遇空袭,要原地不动,天上下刀子也不能动,保持原队形!大典当天,全体飞行员立誓:“一旦飞机出现故障,宁愿献出生命,也不让飞机掉在广场和附近的建筑物上”。 (参考资料:2020-10-06 齐鲁晚报网——有声党建·开国大典|受阅飞机为何要挂实弹) 1949年的秋天,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万事俱备,只差一个环节让中央的领导人们心里没底——空中阅兵。 在最初的方案里,这个如今看来理所当然的环节,是被直接排除在外的,倒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毕竟,当时新生共和国的空中家底,实在薄得有些难为情。 所谓的空中力量,是东拼西凑来的17架飞机,这些飞机型号五花八门,不少刚从战场上拖下来,机身上还带着硝烟的味道,用这样的“杂牌军”在全世界面前亮相,万一出点什么岔子,岂不是弄巧成拙? 按理说,放弃空中分列式,是个稳妥的选择,可是,周恩来、朱德和聂荣臻这些领导人却不这么想,他们心里清楚,天安门上空飞过的,将不只是飞机,更是一个新生国家敢于仰望天空的自信和决心。 正是这份坚持,让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被硬是提上了日程,阅兵总指挥聂荣臻亲自给军委航空局下了死命令:必须组织一个机群,飞过天安门。航空局接到任务,不敢耽搁,立刻把能飞的家当全搜罗了出来。 缴获的、起义的,一共凑了17架,分属P-51战斗机、蚊式轰炸机、C-46运输机、PT-19教练机和L-5联络机五种机型,从接到命令到正式阅兵,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要把这支性能、速度、体型都天差地别的“万国机队”捏合成一个整齐的编队,难度可想而知。 更要命的是高度问题,飞高了,地上看不清,失去了阅兵的意义;飞低了,这些老爷飞机的引擎声震耳欲聋,万一出现机械故障,连找个迫降的地方都来不及,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邢海帆被任命为总领队,他和所有参与者一起,把每一个数据、每一种意外都算到了极致。 方案敲定后,飞行员们立刻投入了高强度训练,短短一个月里,他们不仅要磨合不同机型的编队,还进行了四次模拟合练和两次实地预演。 为了亲眼看看这支队伍到底行不行,周恩来、朱德和聂荣臻特意赶到南苑机场观摩,当看到这些飞机歪歪扭扭地起飞,却在空中编成有序的队形,最终又一架架安全落地时,几位领导人悬着的心才算放下一半。 几天后,朱德和聂荣臻再次检阅,这才放心地向毛主席做了汇报,最终拍板:开国大典,飞机编队必须上! 然而,当时的北平上空并非绝对安全,国民党的飞机仍有袭扰的可能,为此,聂荣臻下了一道铁命令:阅兵当天,地面部队无论发生什么,哪怕“天上下刀子”,也必须保持队形,原地不动。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为了以防万一,参加受阅的17架飞机中,有4架竟然是挂着实弹飞行的,一旦发现敌机,它们将立刻从受阅编队转为作战编队。 这种“阅兵即是战斗”的安排,在世界阅兵史上恐怕也是独一份了,起飞前,所有飞行员立下誓言:如果飞机出现故障,宁可牺牲自己,也绝不让飞机掉在广场和市区。 1949年10月1日,下午4时35分,天安门广场万众瞩目,随着命令下达,早已在通县双桥上空集结完毕的17架飞机,如一支利箭,自东向西飞向天安门。 打头的是9架P-51战斗机,编成三个“品”字形;紧随其后的是2架蚊式轰炸机、3架C-46运输机以及3架教练机和联络机。 为了让场面更壮观,也为了显得“家底厚实”一点,领头的9架P-51战斗机在飞过天安门后,悄悄绕了个大圈,又跟在教练机分队后面,第二次通过了天安门上空。 这样一来,地面上的人们便看到了26架次的飞机,气势顿时又增强了几分。 当这支“杂牌军”以整齐的队形呼啸而过时,城楼上的毛主席等领导人激动地挥手致意,广场上30万群众的欢呼声与飞机的轰鸣声汇成一片,响彻云霄。 今天回头看,这场阅兵与其说是展示肌肉,不如说是宣告一种态度: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有决心、有勇气去掌握自己的天空,他们用当时手里仅有的一切,在共和国的蓝天上,划出了第一道,也是最硬气的一道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