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00年,慈禧问周莹:“你有丈夫吗?”周莹回答说:“太后,我守寡14年了!”慈

1900年,慈禧问周莹:“你有丈夫吗?”周莹回答说:“太后,我守寡14年了!”慈禧听后,突然抬手,旁边的李莲英瞬间就明白了,随后转身离去,周莹则一脸不解地望着慈禧……慈禧却说:“你也是个苦命人。”

周莹愣在原地,手指绞紧了衣襟,她不知道这句实话会引来什么祸事。

慈禧想起自己26岁守寡掌权的岁月,周莹则记起1885年那个冰冷的冬天,那时她丈夫吴聘的棺材刚入土,账房先生抱着债本来敲门,吴家商号的大掌柜们全在盘算着怎么瓜分家产。

她才18岁啊,头上还戴着白花,就得面对一群豺狼似的生意人。

其实周莹哪是什么富贵命?1869年陕西三原县周家宅院里,她出生时祖上"活财神"的名号早成了传说。

嫁进泾阳安吴堡吴家那年才16岁,原以为能过几天安稳日子,哪知道新婚刚过百日丈夫就咳血而亡。

更揪心的是公公吴蔚文运货翻船,活活淹死在泾河里。灵堂里白幡还没撤干净,讨债的已经踹烂了吴家大门。

那年月寡妇再嫁才是常理,宗族耆老围着她念经:"女人家抛头露面要遭雷劈的!"

周莹把算盘往桌上一拍:"今天我迈出这门,你们连碎银子都分不着!"她转身当了陪嫁的金钗,换来十五担棉花当本钱。

陕西商人圈里炸开了锅,茶楼里尽是风凉话:"吴家让个婆娘当家,祖坟冒黑烟喽!"

可这帮爷们很快笑不出来了,周莹把盐铺伙计叫来,每人发份契约:"往后盈利提两成给你们分红。"

老掌柜惊得烟杆掉地上:"东家,这是坏了百年规矩啊!"

更绝的是秋收没到,她揣着银两直接找棉农订期货:"不管收成咋样,我照契约价收!"

三五年光景,"安吴寡妇"的名号响彻西北商道。驮着秦巴药材的商队走到四川,人家开口就问:"认得陕西周莹不?"

1894年关中大旱,泾阳城饿殍遍地。

周莹开仓那日,粮车排出三里地。老管家跪着劝她:"东家,这是留着过年的粮啊!"她抓起粮斗就往灾民袋里倒:"饿死人的年景,要什么金銮殿!"

后来修文庙缺钱,她掏出四万两白银,连功德碑都不让刻自己名字。

你说奇不奇?清廷这时候倒想起来了,巴巴送来二品诰命的凤冠霞帔。

转眼就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把慈禧吓破了胆。

当老佛爷的銮驾逃到西安,各地官员还在哭穷凑钱,周莹的十万两雪花银已经送进行宫。

押车的伙计回来说,银车上故意盖着"赈灾"字样。慈禧捏着礼单直念叨:"西北荒滩埋着真凤凰啊!"

那次召见后李莲英捧来了懿旨,黄绫上"护国夫人"四个御笔大字,看得陕西布政使眼珠发红。

按规矩民妇受封要三叩九拜,周莹只屈了屈膝。

走出行宫时,她摸摸怀里温热的官印,倒想起当年被债主堵门的雪夜。

那会她蹲在柴房扒拉炭灰,想着明天拿什么给伙计发工钱。

天晓得这女人有多大本事!洋人割走大清四亿五千万两白银那年,她转头就在上海滩开起商行,德国产的轧花机直接运进咸阳。

等到十里洋场的报纸登出"陕西棉花皇后"时,泾河岸边的水渠已经修到第七道。

有次商会在天津卫摆酒席,某个红顶商人笑话她:"周当家的该去缠个足啦!"她端着酒杯笑:"您先把海河码头抢回来,我给您绣金莲鞋。"

可惜老天爷从不心疼苦命人,1908年刚开春,卧床数日的周莹召来所有掌柜。

当地产红契摆满三张八仙桌,她声音虚得像飘在风里:"商铺归你们经营,耕田还给村里种。

"窗外柳树才抽新芽,这位39岁的女当家就咽了气。

送葬那天,白幡从安吴堡一路飘到嵯峨山下,八万人的哭声盖过了渭河涛声。

怪的是她不准入吴家祖坟。乡亲们在陵园东侧堆起青冢,年年清明总有人悄悄添土。

前几年考古队挖开墓穴,里头除支褪色的玉簪,只剩半截刻着"诚信通四海"的残碑。

翻烂清宫档案也查不到慈禧提过几次周莹。

倒是《泾阳县志》工工整整记着:"周氏捐粮十万石活民,光绪帝书'孝义双全'。"老百姓说得更实在:"泾阳城老砖墙上,还留着安吴寡妇粮车队碾出来的沟呢!"

说到底,那场轰动西安的召见不过是历史长河的涟漪。

真正扎下根的,是寡妇坟头春天摇曳的格桑花,是棉花贩子至今传唱的商谚:"货真价实足两秤,安吴夫人在天上盯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