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对中国动武!”我们有这样的底气背后,一直有这样一个人在默默付出,他用生命最后的10小时,感动了全中国。 我国爆炸力学领域泰斗级人物林俊德院士,隐姓埋名五十年,宁可透支生命,也绝不拖欠工作,将自己最后一次心跳献给祖国。 林俊德院士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当时他还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一名优秀学生。一次意外,他接到了一个特别的任务。 他去的地方,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白天戈壁滩的沙子能烫熟鸡蛋,他趴在仪器旁记录数据,汗水顺着额角滴在纸上,晕开一小片墨迹。 壁的生活很是艰苦,经常会出现沙尘暴,住的房子也只是简单的砖房子,连洗澡的地方都没有,平常连正常的水也见不到,渴了只能喝从附近河里抽出来的盐碱水。 林俊德院士主要工作是证明这个爆炸到底属不属于核爆炸。 由于核研究的危险性很大,国家当时把研究所设在了十分偏远的沙漠戈壁。林院士一行人一点一点地白手起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核科技研究基地。 女儿长到十岁,才第一次在探亲时认出穿着军装的爸爸。妻子每次寄来的信,他都揣在怀里焐热了才拆,看完连夜写回信,字里行间全是试验进度,偶尔提一句“勿念”,就再没别的。 林俊德院士也把核研究当成了自己终生的事业。 2012年,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这个噩耗来的措手不及,但是林俊德心中只有工作。 医生建议他尽快做手术,可他心里装着的全是未完成的科研工作。 即便在生命后期深受癌症折磨,他仍然在病床前坚持不懈地工作着,即便医护人员严厉劝阻,但林俊德院士依然我行我素,他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我国的核事业做最后的努力。 2012年,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他躺在病床上,浑身插着管子,却吵着要下床。护士劝他别动,他急了,拔掉手背上的针管: “我的数据还没整理完,耽误了试验怎么办?” 上午九点五十五分,虚弱的林老先生在家人搀扶下艰难地移动到电脑桌前。他苍白的面容透着病容,鼻梁上架着的氧气面罩不断输送着维持生命的氧气,身上连接着多根维持生命体征的医疗管线。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整理完了最后一份文件,希望留给后人更多可以研究查阅的痕迹。 2012年5月31日,这位为国家奉献一生的林俊德去世了,在林俊德的生命里,他参与了中国的全部45次核试验,并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爆炸实验研究工作。 总有人说科研太苦,出名太慢,可林俊德们从来没算过这笔账。他们手里的算盘,只算国家需要什么,不算自己能得到什么。罗布泊的风沙吹老了他的脸,却吹硬了一个民族的脊梁。 在弥留之际,按照他的遗愿,家人们将他安葬在了新疆的马兰——那个他一生奉献的地方,也是他最后的长眠之地。 他说“没人敢对中国动武”,不是大话。那是用五十年隐姓埋名,用最后一口气都在惦记的数据,实打实拼出来的底气。这种底气,比任何狠话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