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著名收藏家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移居英国,整日靠捡破烂为生,引得众人纷纷嘲笑,可谁能想到,20年后,他的秘密被揭开,网友纷纷表示:他是国人的骄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赵泰来的人生开局,就是一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好牌,他的曾祖父是清末民初的外交名人伍廷芳,家族几代人积累下的财富,足够他舒舒服服地过完一辈子。 当同龄人还在为生活发愁时,他已经站在了金字塔的顶端,可谁也没想到,1981年的一封海外讣告,会把他的人生彻底掀翻。 讣告来自英国,去世的是他多年未见的姨妈,当赵泰来揣着姨妈留下的庄园钥匙,推开那扇沉重的地窖铁门时,一股混杂着霉味和尘土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昏暗的灯光下,上百个大木箱整齐码放着,他撬开其中一个,里面的东西让他瞬间屏住了呼吸,那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件件跨越千年的中华文物。 面对这泼天的富贵,赵泰来的第一反应不是狂喜,而是头疼,因为他很清楚,这些文物是属于整个民族,然而,怎么把这数以万计的宝贝运回中国,是个天大的难题。 在那个年代,香港尚未回归,以个人身份将如此规模的文物运回内地,几乎不可能。 就在这时,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他主动放弃国内的资产,选择加入到英国,消息传回国内,舆论一片哗然,网友纷纷给他贴上“叛徒”的标签。 亲人与他决裂,朋友也纷纷疏远,在当时的媒体笔下,他成了一个贪图享乐、背弃祖国的“叛逃富豪”。 可事实是,拿到英国身份,是他能想到的唯一一条能将文物合法运回国的救国之路,为了守护这个秘密,他干脆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怪人”。 在英国,他明明坐拥几处豪宅,却偏偏住在最潮湿漏风的那一栋,因为那里离地窖近。 他每天穿梭在伦敦的跳蚤市场和垃圾站,不是为了寻宝,而是为了捡别人丢掉的报纸、泡沫和木板,这些在他眼里,是包裹国宝最好的“铠甲”。 清理和打包文物是一场长达十年的苦役,地窖里阴暗潮湿,空气污浊,他每天独自一人在里面待上十几个小时,小心翼翼地为数万件文物除尘、分类、打包。 这不仅是体力活,更是个精细活,生怕一不小心就损伤了哪一件,有一次,他在搬运一尊重达几百斤的战国青铜器时,器物突然倾斜,直接砸碎了他的左脚,五个脚趾当场骨裂。 身体的伤痛还是小事,真正的无底洞是资金,专业的修复材料、恒温恒湿的设备、高昂的运输和关税,每一笔开销都大得惊人。 为了筹钱,他陆续卖掉了伦敦的四栋别墅,可资金缺口依然巨大。 面对外界的误解和咒骂,他选择了沉默,1997年,香港回归,这条隐秘的通道终于被打通。 赵泰来立刻行动,将耗尽他半生心血整理好的六万余件文物,分批运往香港,再辗转送回内地。 当一辆辆满载国宝的货车驶入国门时,整个文博界都为之震动。 经过专家鉴定,这批文物中,仅三级以上的国家级珍品就多达150件,总估值超过10亿人民币。 面对这一切,赵泰来却显得异常平静,他拒绝了国家给予的巨额奖励,只是淡淡地表示:自己只是把中国的文物带了回来。 他的故事曝光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被误解多年的“异国怪人”,才是真正把家国二字刻在骨子里的人,曾经背负的骂声,如今也变成了赞扬。 他用一场长达十余年的自我“流放”,完成了一次悲壮的文化守护。 真正的家国情怀或许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也不是社交媒体上的慷慨陈词,它可能就藏在一双沾满灰尘的手里,藏在一个被误解的背影中,藏在漫长而无人知晓的等待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