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留给中国“三大教训”:别迷信导弹,别轻视美国,别心慈手软。 冲突初期,俄军将导弹视为快速压制对手的核心手段,“口径”巡航导弹、“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及“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轮番投入战场,试图通过远程打击瘫痪乌军作战体系。 但实际效果远低于预期:乌克兰借助西方提供的“星链”系统实现通信稳定,利用“爱国者”防空系统拦截部分导弹,电子战设备也对俄军导弹制导形成干扰。 更关键的是,导弹的高昂成本难以支撑长期消耗,单枚“匕首”导弹造价约2000万美元,持续发射导致俄军库存快速枯竭,后期不得不从伊朗引进“见证者-136”无人机补充火力。 这一过程清晰表明,现代战争胜负并非由单一武器决定,而是侦察预警、电子对抗、无人装备等多系统协同的结果,过度依赖导弹只会陷入被动。 这种体系对抗的短板,更凸显了对对手实力评估的重要性。美国虽面临国内政治分裂、产业空心化等问题,但在俄乌冲突中展现出的综合动员能力不容忽视。 其牵头协调北约盟友,向乌克兰提供包括“海马斯”火箭炮、主战坦克在内的军事援助,2023年对乌军事援助规模超200亿美元;同时通过卫星侦察、信号监听等手段,向乌军实时传递俄军动向情报,直接提升了乌军反击精度。 在非军事领域,美国主导的数千项制裁覆盖俄罗斯金融、能源、科技等领域,冻结其海外资产、限制芯片等关键产品进口,对俄经济和军工生产形成持续压制。 这意味着,在涉及核心利益的博弈中,必须正视美国及其盟友体系的整体实力,尤其要在芯片、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领域实现自主可控,避免陷入被动。 在明确对手实力的基础上,战争中的战略决心与行动果断性,直接决定了战局走向。俄军初期将行动定义为“特别军事行动”,目标限定在“去军事化”“去纳粹化”,未对乌克兰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及指挥中枢实施大规模打击。 这种“留有余地”的策略,使乌克兰获得宝贵的调整时间:一方面整合国内抵抗力量,另一方面依托西方援助重建军事体系,修复机场、铁路等关键设施,逐步形成有效防御。随着时间推移,俄军陷入持久战,人员装备损耗持续增加,国内经济因战争和制裁承受双重压力。 这一教训表明,当核心利益面临直接威胁,战争不可避免时,必须以果断行动迅速摧毁对方战争潜力,通过打击机场、港口、指挥中心等关键目标,瘫痪其作战体系,避免因犹豫拖延导致更大代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