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厚德养老院工作,孙玉良:这是一个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地方】
2025年7月23日,养老院内发生了一件既悲痛又温暖的事。悲痛的是,入住老者张阿姨吃完最后一顿饭骤然去世,但走得很安祥;温暖的是,护工小郝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为阿姨送行,助念她早生极乐。看到小郝的泪水,看到小郝跪在地上默默为老人祈祷,张阿姨的女儿感动地说:郝哥的这一片爱心,连我们做儿女的都做不到。
张阿姨走的前一天晚上,小郝还陪她看了我策划的“特型演员刘昌伟到养老院慰问演出”,老人看得津津有味。人生无常,没想到第二天就迎来了她的永别。
我是七月初在北京时代英杰经济文化院院长李笑天的推荐下,到北京厚德养老院担任副院长的。我暗下决心,到厚德养老院工作,要对得起“厚德”这两个字。小郝说,“老人就是我前世的母亲”,这句话深深印刻在我的心里。当黄昏的光线温柔地洒在厚德养老院的庭院里,我看到了太多对老人真诚的呵护,每每心中便漾开一股暖流:选择厚德养老院,原来正是选择了一个将古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活化为生命暖流的地方。这名字中的“厚德”二字,并非虚悬于匾额之上,它早已在每一寸光阴中,化为对老人们细致入微的照拂。
我虽身为副院长,也主动担负起其中一个职责,照顾院中入住的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王阿姨,给她打饭,陪她吃药,照顾她大小便,有时候还要给她洗衣服,安抚她的情绪,日日托举起需要呵护的黄昏。王阿姨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清醒时她说:我都成了“老太奶”了。院中的其他老人用羡慕嫉妒的眼光看着她,说她“你这是当了多大的官啊,还要院长亲自给你剥鸡蛋吃”,这时候王阿姨便有些害羞。我认为,选择到养老院工作,必须要有一种大海般爱的情怀,有一种对老人跨越血缘的深沉敬意与温柔担当,不然是做不好这份工作的。
养老院里看到最多的就是笑脸,老人们的微笑与哈哈大笑,都是对工作人员最好的回报。工作人员们的温情暖意,如一股股细微却永不枯竭的清泉,润泽着老人精神家园的每一寸土地。对院内的入住老人,我现在可以娓娓道来讲他们的故事了。王伯伯与张阿姨,有着20年相濡以沫的陪伴故事;祖阿姨送走了九旬老伴,还住在那间熟悉的房间里,她的绕口令《炖冻豆腐》总是令人忍俊不禁;吴阿姨与莫阿姨都九十岁了,老姐妹俩喜欢打扑克,还是最古老的“升级”;高阿姨一直是由一位女士陪伴,起初我以为是她的女儿,她跟我说:“她可比女儿还亲”,这时我才明白原来照料她生活的是保姆阿姨。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超越职责、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特别时刻。送别张阿姨,护工小郝如儿子一样跪在床前,以头抢地的样子瞬间令人泪奔。我也守候在老人床前,握着她枯瘦的手,在她耳畔轻语安慰,直至老人平静地合上双眼。我给老人量了最后一次血压,看到“测量失败”的提示,眼泪便有些止不住,模糊了双眼。张阿姨看过我组织的三场晚会,我都给她拍了照,有了深深的感情。我还记得她握着我的手对我说:你是来看我的吗?我说是。这时她便很高兴,不再像以前那样的吵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一种大爱情怀,是超越血缘纽带的,正是这没有血缘却深于血缘的人间情义,为她的生命终点铺上了温暖的绒毯。
厚德养老院,其名深含古训之精髓。孟子所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于此地并非书斋中尘封的典籍,而是日复一日在平凡中践行的温暖现实。厚德之名并非虚饰,她是一份带着体温的承诺,选择到这里工作,就是选择为老人的暮年生命注入真挚而长久的守护。当夕阳又一次将晚霞染成暖红,庭院中老人们的笑声便与工作人员的轻语交织在一起。厚德二字,正是在这人间的晚照里,默默履行着对生命余晖最郑重的约定:使每一缕晚风,都萦绕不绝于耳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