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帝原创测试可信吗 今天网上吵得很厉害,来看看怎么回事。其实懂车帝冬测、夏测这些事,已经搞了好多年了——最早关注的是续航、充电、高低温可靠性,也就是三电方面的能力。现在三电技术已经基本成熟,行业焦点转向智能驾驶,测试也就顺理成章地卷向智驾了。
每次测评引发争议,核心质疑点其实都差不多:懂车帝做这个,是不是“别有用心”?是不是在带节奏?
但我觉得,讨论媒体测评到底“靠不靠谱”,不能只看“动机”,要从三个维度看:公正性、专业性、科学性。
- 公正性,咱们没法直接下结论,我也没能力做判官,但能提供一些信息供参考:懂车帝的原创部门是相对独立的,受商业部门干扰比较小。
那懂车帝做这个事情是为了啥?动机上看也不复杂:作为一个媒体平台,想长期做下去,就得立一个尺子。而尺子这件事,恰恰是车企最敏感的点——因为尺子意味着成本。
比如CLTC续航是目前的官方工况标准,但低温续航测试迟迟没执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测试成本太高。一旦行业多了一个“影响力大的第三方尺子”,车企面临的外部压力和成本也会同步增长。
对媒体平台来说,如果你没一个尺子,久了就只能是车企的乙方,商业上的长久利益也难以保证。原创与商业存在长期的关联,但短期关联并不大。除非战略短视,让原创屈服于商业。事实上其他平台这么做过,结果就是当时多赚了一些钱,长期消失在历史长河。
- 专业性:其实就是肯不肯花钱。你用草包假人和专业假人测试AEB,价格差n个量级。懂车帝背后是字节跳动,不差钱,就算某些测试暂时不赚钱,也能持续做下去,前提是懂车帝有目光足够长远的战略操盘手。
- 科学性:因为我还没仔细看这期,所以不能做详细讨论。科学性本身,关键看测试项目是不是过严、是不是必要。举个例子,用国际奥数题当高考试题,确实专业又公正,但合理吗?所以,科学性更多要结合行业发展阶段来判断。这次特斯拉得了高分,就是为了说明标准至少不是在故意整人。
再来说说各方的立场:
- 车企的立场:其实很明显:长期来看,不喜欢被第三方测试。为什么?因为媒体测评相当于多了一把监督的尺子,而这把尺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变化还快——带来的只有风险,没有确定性收益。
从资源投入角度说,这种不可控的监督,只会让研发和公关的成本升高。短期来看则态度会有波动,测得好,锦上添花,那就小小支持一下;测得差,那必须立刻反对。
- 消费者的立场:车企是企业,策略要服务于企业利益;懂车帝也是企业,策略也要服务于企业利益。作为消费者来说,站任何一方其实都不明智,因为消费者是他们双方的衣食父母,也应该有自己的立场。
那我认为消费者自己的立场大概是:本次测试不是一个带强约束力的官方认证,而是一个供参考的信息源。如果没有品牌偏好,只从消费者视角出发,我们完全可以把它视作“舆论监督的一部分”。
这是信息拼图中的一块,不用100%神化,也不该100%抹杀。就目前而言,懂车帝原创测,至少比很多“猫猫狗狗”强不少。不是因为谁更有良心,而是因为专业这事儿,真得靠钱堆。
当然,媒体自己也得接受监督。你既然承担了“监督者”的功能,那你自己在公正性、专业性、科学性上的表现,也会被不断检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