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在19日的集会上挥舞着拳头愤怒的表示很不理解:为什么我在任时两岸关系这么好,换了蔡赖却乱成一锅粥,甚至快要滑向战争边缘。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马英九2008年上台时,两岸关系刚经历陈水扁时期的冰冻期。 他一上来就抓住关键——承认“九二共识”,这可是两岸对话的定海神针,有了这个基础,2010年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大陆对台减免关税超过375亿元人民币,台湾对大陆出口额从2008年的1033亿美元,飙升到2015年的1614亿美元,顺差超过千亿美元。 台塑集团在宁波投资的石化项目,带动了周边就业上万人,富士康在河南的工厂高峰期吸纳30万员工。 那时候台湾失业率从6.13%降到5.05%,GDP增长率在2010年达到8.2%,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夸台湾是“亚洲四小龙”里复苏最快的。 当时两岸的民间交流,更是热闹的不行。 2011年大陆开放台湾自由行,当年就有122万大陆游客赴台,花莲民宿老板说,那时候房间提前半年都订不到。 两岸学生交流规模翻了几十倍,2016年在大陆就读的台湾大学生有1.2万人,是2007年的50倍。 这种互动让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好感度,从55.7%升到62.4%,连台南卖凤梨酥的阿婆都知道“大陆同胞来买,生意才会好”。 可蔡英文2016年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官方沟通更是彻底停摆。 更绝的是她搞“绿色恐怖”,用“反渗透法”恐吓参与两岸交流的民众,2019年大陆暂停自由行后,垦丁的民宿倒闭了三分之一,高雄六合夜市的摊位空了一半。 经济上,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比从2016年的41.2%降到2023年的38.4%,2023年外销订单暴跌15.9%,工业生产连续19个月负增长,年轻人失业率超过12%。 更要命的是,蔡英文把台积电往美国搬,2024年亚利桑那州工厂投产时,台湾工程师抱怨“这里的电费是新竹的三倍,工人技术还跟不上”。 赖清德上台后变本加厉,2025年3月抛出“17条”,把大陆定义为“境外敌对势力”,还把防务预算提到GDP的3%,相当于每年多花2000亿新台币买美国武器。 这种操作,直接导致台海局势剑拔弩张:2025年3月民调显示,53.7%的民众认为两岸可能开战,但69.8%的人明确表示“不愿上战场”。 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从2022年的1565亿美元缩水到2023年的805.5亿美元,要是ECFA全面中止,石化、纺织等产业至少损失30万就业岗位。 老百姓日子更难过,台北房价涨到每坪80万新台币,年轻人自嘲“年薪买不起一平米”;高雄的电价三年涨了40%,夜市摊贩说“开一晚上灯,利润都给电力公司了”。 马英九这次站出来喊话,时机拿捏得很准。 7月26日台湾要举行“大罢免”投票,国民党正需要凝聚反对民进党的共识。 他在集会上质问赖清德,“为什么做不到两岸和平”,既是对民进党政策的公开质疑,也是在提醒选民:2016年以前的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更关键的是,马英九背后有民调撑腰——2025年5月的调查显示,48.1%的民众认为马英九时期两岸关系最和平,而赖清德的支持率只有4.5%。 这种反差让蓝营看到机会,2026年地方选举临近,马英九的发言能为国民党拉到中间选民,尤其是那些受两岸关系恶化影响最深的中小企业,主和基层民众。 从战略上看,马英九这招是“以史为鉴”。 他用自己执政时期的数据打脸蔡赖,证明“九二共识”才是台湾的生存之道,现在岛内70%的民众支持两岸交流,反对“台独”,马英九就是要把这种民意转化为政治压力。 更深远的是,他在为国民党培养青年力量——这次集会特意安排2000名大学生参与,让年轻人亲眼看看两岸关系好的时候是什么样。 这种“传承”意味很浓,毕竟民进党在教科书里搞“去中国化”,马英九就得用事实告诉下一代:割裂两岸关系,台湾只会越来越穷、越来越危险。 这么看来,马英九的愤怒不是个人情绪,而是替2300万台湾同胞着急。 当民进党把“抗中保台”当生意做,把台湾绑上“台独”战车时,他这个过来人看得清楚:和平红利没了,战争风险高了,老百姓的血汗钱都填了军购的窟窿。 这次集会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民进党执政九年的烂摊子,也让台湾民众重新思考:到底是要马英九时期的安居乐业,还是蔡赖带来的兵荒马乱? 答案或许就在7月26日的选票上,更在每一个台湾同胞的心里。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