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府被包围,泽连斯基或被迅速推翻,继任者浮出水面。 7月22日,乌克兰数千名抗议者聚集总统府外,其中有平民也有士兵,主要抗议泽连斯基已经签署的法案,要求他撤销该法案。 就在抗议爆发的前一天,泽连斯基签署一项关于限制国家反腐败机构权力的法案,将国家反腐局和特别反腐检察署,纳入总检察长体系。 而总检察长由总统直接任命,这意味着两个独立于行政体系的监督机构,从此受制于总统意志。 要知道这两个机构是2014年乌克兰变局后,西方主导设立的“民主监督工具”,其核心作用是确保西方对乌援助资金的使用透明,同时作为制衡乌克兰政府的重要抓手。 泽连斯基的这一操作,显然触碰了西方的核心利益,当监督机制失去独立性,西方对乌克兰的影响力便失去了关键支点。 在西方的暗中推动下,原本民众不满情绪迅速被激活,街头抗议从零星聚集,演变为包围总统府的规模。 其实西方对泽连斯基的不满早有迹象,近期美欧多国官员公开批评乌克兰“改革停滞”,实则是对其偏离西方预设轨道的警告。 从现实利益看,西方需要的是一个更“听话”的代理人,泽连斯基政府近期与欧洲在粮食出口、援助分配等问题上的摩擦。 以及试图与俄罗斯进行秘密接触的传闻,都让西方对其产生了信任裂痕。此时推动抗议浪潮,既是敲打,也是为“换帅”铺路。 值得注意的是抗议爆发后,西方主流媒体迅速聚焦“泽连斯基破坏权力制衡”,这种舆论同步性,与2014年的变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若泽连斯基真的被迫下台,潜在继任者的轮廓已逐渐清晰,目前被多方提及的英国大使扎卢日内,具备西方青睐的多重特质。 长期在欧美外交体系任职,熟悉西方运作逻辑,且与英国等核心援助国保持着密切联系。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泽连斯基那样的“演员总统”标签,也未直接参与战事决策的争议,容易被各方接受。 从现实角度看,由扎卢日内接任,既能保证西方援助的连续性,又能以“恢复民主秩序”的名义平息国内动荡,这符合西方对乌政策的短期目标。 但这种“换帅”操作的风险同样显著,乌克兰民众对“外部势力干预内政”的警惕从未消失,若新政府被视为西方的“傀儡”,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分裂。 此外,扎卢日内缺乏军事领域的直接经验,在俄乌冲突尚未结束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军方与政府的关系,将是其面临的首要挑战。 西方或许认为换帅能让乌克兰回到“正轨”,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任何脱离乌克兰自身利益的政治安排,最终都会被现实击碎。 泽连斯基的命运走向,本质上是乌克兰在大国博弈中挣扎的缩影,他试图在战争中集权以提高效率,却触犯了西方的利益红线。 他依赖民众对“抗俄保国”的共识维持支持,却无法解决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的根本问题。这场围绕总统府的抗议,既是权力斗争的产物,也是乌克兰国家定位困境的集中爆发。 无论最终是泽连斯基稳住阵脚,还是扎卢日内接任,只要乌克兰仍在东西方势力的拉扯中摇摆,类似的政治动荡就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