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暴露问题,中国应记住“三大教训”:别迷信导弹威力,别低估美国底牌,更别在关键时刻心软! 第一个教训是不能迷信导弹,冲突一开始,俄军就把导弹当成了主力武器,尤其是高精度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俄军认为,只要一发射,乌克兰就会在强大火力面前屈服。 但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导弹虽然精准,但费用也高得惊人,一枚“匕首”就要2000万美金,像是“伊斯坎德尔”这种导弹,价格也在百万美金以上。 而随着战争拖得越来越久,俄军不得不频繁消耗这些高价武器,最终的结果是弹药消耗巨大,经济负担沉重,甚至不得不从朝鲜进口弹药来缓解压力。 对于我们来说,这一教训告诉我们,单纯依赖某种高科技武器是行不通的,必须配合多种战术,避免过度消耗有限资源。 第二个教训是不要轻视美国,刚开始,很多人认为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不会再卷入欧洲的局势,甚至认为美国已经是个“空心化”的大国,缺乏深度参与的动力。 结果,美国不仅通过制裁给俄罗斯施压,还迅速向乌克兰提供了“标枪”反坦克导弹、“毒刺”防空导弹等现代化武器。 美国不仅自己出手,还拉上盟友德国、波兰、日韩等国一起协同支援,帮助乌克兰形成了强大的武器补给链,美国的影响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几十年来积累的政治和军事联盟,成了它的强大后盾。 这一教训提醒我们,美国的全球动员能力依然超强,不能低估它在关键时刻的资源调动能力。 第三个教训是不能心慈手软,很多军事专家指出,俄军在战争初期的战略过于谨慎,虽然他们的目标是“去军事化”而非占领整个乌克兰,但这种“手下留情”反而让乌克兰得以喘息,形成反攻的机会。 俄军在进攻时,避免攻击民用设施,甚至在一开始并未集中力量摧毁基辅的电力、通信等关键设施,这种克制虽然能减少,但也给了乌克兰时间重整旗鼓。 更糟糕的是,西方国家看到了俄军的“仁慈”,他们立刻加大援助力度,把大批武器送到了乌克兰,俄军的“宽容”最终让他们失去了战场主动权,乌克兰反而在战争中逐渐找到机会,战局发生了转变。 对于我们来说,这一教训告诉我们,面对敌人时,过度的克制有时就是自我束缚,必须果断出击,才能掌控局势。 从这三大教训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俄军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战略上的多个失误积累的结果。 对中国来说,这些经验值得深思,我们在未来的国际博弈中,必须避免对武器的盲目依赖,保持战略灵活性,同时不要低估任何强国,特别是美国的全球影响力。 最重要的是,面对敌人的时候,我们不能过于宽容,以至于让对方有机会反扑,必须果断出击,捍卫自身核心利益,你怎么看?俄乌冲突中的这三个教训,是否对中国未来的战略布局有启发呢? 参考资料:看看新闻Knews——施压#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