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施琅收复台湾后,成了最大的包租公,康熙皇帝拿他没有办法,任由施琅留下了后代200年也花不完的遗产。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682年,63岁的施琅率领清军水师直扑台湾,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将站在船头,任凭海风吹乱他的胡须。 他等这一刻已经等了十多年,从壮年等到暮年,终于等来了收复台湾的机会。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台湾的命运,也让施琅成为清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收复台湾后成了最大的"包租公",康熙皇帝对此却无可奈何。 施琅对台湾的执着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康熙刚刚登基不久,年仅14岁的小皇帝还无法完全掌控朝政,施琅就上了一道《边患宜靖疏》,详细阐述了收复台湾的必要性。 他认为台湾孤悬海外,若不及时收复,必将成为东南沿海的心腹大患。 可惜当时鳌拜专权,认为这个方案太过冒险,直接否决了施琅的建议。这一等就是十多年,施琅只能眼睁睁看着台湾被郑氏家族控制。 机会终于在1681年到来,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开始将目光转向台湾。他把施琅调往福建,任命他为水师提督,专门负责筹备收复台湾的工作。 施琅在福建整整准备了8个月,训练水师、建造战船、搜集情报,每一个细节都亲力亲为。这位老将知道,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机会了。 1683年6月,施琅率领230多艘战船、24000多名将士从铜山出发,直扑澎湖列岛。 当时驻守澎湖的是郑军名将刘国轩,双方在澎湖海域展开激烈海战。战斗中,施琅右眼被火铳击中,血流如注,但他仍坚持指挥。 眼看战局不利,他果断下令救出被包围的7艘战船,带着残部撤退。 而这场败仗让施琅更加谨慎,他重新调整战略,最终在7月的决战中彻底击败刘国轩,拿下了澎湖。 澎湖失守后,台湾郑氏集团陷入恐慌。施琅没有立即进攻台湾本岛,而是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同时派人劝降。 这一招果然奏效,郑克塽最终选择投降,台湾和平收复。 后来,施琅在台湾实行"抚剿并用"的政策,一方面安抚百姓,一方面严厉打击反抗势力。他还奏请康熙设立台湾府,将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收复台湾后,施琅获得了大量田产,成为台湾最大的地主。 据记载,他在台湾拥有超过万甲的土地,每年收租数十万石。康熙皇帝对此心知肚明,却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方面施琅功勋卓著,另一方面台湾远在海外,朝廷难以直接管控。 施琅的子孙靠着这些田产,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据说两百年都花不完祖上留下的财富。 施琅收复台湾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一位63岁的老人,甘冒生命危险跨海作战,这种执着令人敬佩。但他后来的行为也引发争议,有人批评他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历史总是复杂的,施琅既是民族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收复台湾的功绩不可磨灭,而他的人生选择也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空间,在功成名就之后,该如何把握自己的欲望?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施琅收复台湾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分裂国家的企图都不会得逞。 今天的台湾问题与300多年前有本质不同,但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从未改变。 我们坚信,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能够实现。 信息来源: 人民网《施琅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 新华网《从施琅收复台湾看祖国统一大业》 央视新闻《历史上的今天:1683年施琅率清军收复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