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大宦官鱼朝恩屡屡为难郭子仪,郭子仪总是忍让。时间一长,鱼朝恩反而不好意思了,一天

大宦官鱼朝恩屡屡为难郭子仪,郭子仪总是忍让。时间一长,鱼朝恩反而不好意思了,一天宴请郭子仪,席间痛哭流涕,说再也不会与郭子仪为敌。 当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洛阳时,58岁的郭子仪正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在平叛,而20岁出头的鱼朝恩还只是宫廷里不起眼的小宦官。这场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将两个原本毫无交集的人推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鱼朝恩真正得势时,郭子仪早已是手握重兵的“再造大唐”功臣。宫里的宦官们私下都说,鱼常侍看郭令公的眼神,像盯着块烫手的金元宝——既怕他功高盖主威胁皇权,又妒他在军中威望比自己高。 最过分的那次,鱼朝恩趁着郭子仪出兵在外,偷偷派人挖了郭家的祖坟。消息传到军营,副将们气得拔剑砍断案几:“将军,这是奇耻大辱!我们回师长安,撕了那阉宦!”郭子仪却按住剑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半晌才说:“我带兵多年,难免得罪人,说不定是哪路仇家干的,怎能怪鱼常侍?” 这话传到鱼朝恩耳朵里时,他正把玩着新得的玉如意,手指猛地一顿。他原以为郭子仪会闹到皇帝面前,甚至借机拥兵逼宫,自己都准备好了说辞,却没想对方轻飘飘一句“不怪他”,倒显得自己像个跳梁小丑。 还有次朝堂议事,鱼朝恩故意当着百官的面,指着地图嘲讽:“郭令公去年丢了河东,今年又退守蒲州,这仗是越打越往后退啊。”满朝文武都屏住呼吸,看郭子仪如何发作。谁料他捋着花白的胡须,拱手笑道:“鱼常侍说得是,河东地势复杂,我确实没处置好,还得请常侍在陛下跟前多美言,让朝廷再拨些粮草。” 鱼朝恩心里那点敌意,就像被温水泡着的冰块,慢慢化了。他见过太多武将刚愎自用,稍受委屈就撂挑子,郭子仪却把“忍”字刻进了骨头里。可这忍不是怂——郭子仪帐下十万精兵,真要翻脸,十个鱼朝恩也不够看,他只是清楚,此时的大唐,经不起将军与宦官再斗一场。 宴请那天,鱼朝恩特意让人备了郭子仪爱吃的蒲州羊肉。酒过三巡,他“噗通”跪下,额头抵着地面:“令公,我以前糊涂,净做些蠢事,您别往心里去。”郭子仪赶紧扶起他,袖口扫过案上的酒杯,酒液洒在袍角也不在意:“鱼常侍言重了,都是为了大唐,哪有什么仇怨?” 帐外的月光照进来,映着两人交握的手。一个是历经沙场的老将,掌纹里刻着战火与沧桑;一个是久居宫廷的宦官,指节间带着权谋的凉薄,此刻却在杯盏交错间,藏起了过往的针锋相对。 有人说郭子仪的忍让是权谋,用退一步换来了全家平安和朝堂稳定;也有人说,是鱼朝恩终究没泯灭那点良知,在绝对的宽容面前,再硬的心肠也会软下来。毕竟乱世里,能共保家国的人,比互相拆台的敌人珍贵多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