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在研究毛泽东时,一直有个疑问,中国自古从来都不缺人才,为什么只出了一个毛泽东?未来还会不会有第二个毛泽东? 西方人最纳闷的是毛泽东的“不按常理出牌”,他没上过军校,却让美国总统尼克松佩服得五体投地,说他的战略“灵活得让人害怕,他出生在闭塞的湖南农村,却被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夸“军事思想比古希腊经典还厉害”。 他连基层军官都没当过,却让黄埔军校的高材生们死心塌地跟着他干,这种“没背景、没学历、没经验”却能干出大事的“反套路”,让西方学者直呼“看不懂”。 更让西方人惊掉下巴的是毛泽东的“全能性”,他打仗厉害,四渡赤水被蒙哥马利称为“人类战争史上最牛的操作”,他写诗厉害,一首《沁园春·雪》让民国大文人柳亚子拍案叫绝,说“这诗能推翻三千年的历史。 他搞经济也厉害,新中国成立后27年里,他带着中国从种地为主的国家,变成了能造汽车、飞机、原子弹的工业大国,这种“啥都会、啥都精”的本事,在西方“分科治学”的传统里,简直像“外星人”。 毛泽东的不可复制性,是因为他和那个时代“绑”得太紧了,从商鞅变法到科举制度,中国历代改革者从来没真正动员过农民,他们要么觉得农民“没文化”,要么怕农民“闹事”,但毛泽东不管这些,他用“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把最穷、最分散、最保守的农民,变成了最敢拼、最革命的力量。 这种“从群众里找办法”的智慧,让毛泽东在关键时刻总能“四两拨千斤”:四渡赤水时,他靠农民提供的情报,在40万敌军包围里杀出一条路,朝鲜战争时,他动员全国妇女搓麻绳做绷带,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关于“第二个毛泽东”的讨论,西方学者分成了两派:一派说“时势造英雄”,要是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可能就完了,毛泽东的不可复制性,恰恰在于他既是时代的产物,又“跳出了”那个时代。 历史告诉我们,毛泽东的伟大,不在于他“啥都对”,而在于他“敢第一个干”,他敢在革命最黑暗的时候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敢在苏联撤走专家的时候拍板“自己动手搞原子弹”,敢在美国苏联一起围堵的时候坚持“咱们走自己的路”,这种“敢”的劲儿,才是他留给中国最值钱的东西。 未来中国可能不会再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毛泽东”,但毛泽东的精神早就刻在中国人的骨头里了,咱们面对贸易战的时候,会想起他“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硬气、 咱们搞科技创新的时候,会想起他“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叮嘱,咱们追求共同富裕的时候,会想起他“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这些精神,就像长江黄河的水,虽然改过道、发过洪水,但一直往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