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那张照片是1962年,屠呦呦赴海南工作临行前留影。照片中的屠呦呦穿着朴素,提着拎

那张照片是1962年,屠呦呦赴海南工作临行前留影。照片中的屠呦呦穿着朴素,提着拎包,别看她的相貌并不出众,她可是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很多人认识屠呦呦,是从2015年诺贝尔奖的颁奖台开始的。但她的事迹,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在那张黑白照片定格的瞬间,就已经开始了。   那一年,她第一次踏上海南。当时的她或许不会想到,自己未来的命运,将与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和一种肆虐全球的疾病,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1967年。当时,越南战争正酣,但战场上比子弹更可怕的是疟疾。这种古老的瘟疫,让非战斗减员的人数达到了战斗减员的四到五倍。越南方面紧急向中国求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旨在研制抗疟新药的全国性协作项目代号523,秘密启动了。两年后,39岁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被任命为课题组组长,正式接过了这块烫手的山芋。   接手这个任务,无异于临危受命。因为在她之前,国内外的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数万种化合物和中草药,都收效甚微。

怎么办?屠呦呦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有些复古的决定,回头,向老祖宗的智慧里找答案。   她带着团队,系统地查阅历代本草医籍,走访民间老中医,搜集了上千个方药。

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里的一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渍和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的煎!这个细节,让屠呦呦敏锐地意识到,高温可能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这个看似微小的发现,成为了整个研究的转折点。   她立刻调整了提取方法,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冷提取。经过190次失败后,在第191次试验中,奇迹发生了,编号为191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鼠疟和猴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惊人的100%!   这是1971年的10月4日,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日子。   然而,从实验室的成功到真正能救人的药物,还有一条漫长且危险的路要走。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临床试验。当时,在动物实验中,药物曾一度表现出对肝脏的些许毒副作用。   面对未知的风险和团队内部的疑虑,屠呦呦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肃然起敬的决定,她和另外两位同事一起,向院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带头成为了首批小白鼠。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这句话掷地有声。当淡黄色的药液注入自己身体的那一刻,她赌上的是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   幸运的是,一周的观察下来,一切正常。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为青蒿素的安全有效性,提供了第一份宝贵的人体数据。   这之后的事,很多人都熟悉了。1972年,屠呦呦带着来之不易的药物奔赴海南疟疾高发区,在30名患者身上取得了显著疗效,一个世界级的抗疟新药就此诞生。   有意思的是,屠呦呦这个名字,本身就与蒿有着不解之缘。它出自《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她的父亲在为她取名时,或许只是取其意境,却没想到,冥冥之中,这株小草竟成了女儿一生的事业写照。   尽管取得了如此突破性的成就,但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集体攻关的模式,屠呦呦的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被公众所熟知。   甚至在1978年,523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时,获奖名单上也并未突出个人。   她是一位深藏功与名的扫地僧,在荣誉的光环之外,继续默默地进行着青蒿素的后续研究。   直到2011年,她获得了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美国拉斯克奖,这个名字才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   有趣的是,当时81岁的她和老伴李廷钊去美国领奖,还是瞒着邻居和亲友偷偷去的,生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而真正将她推向世界之巅的,是一位名叫路易斯·米勒的美国科学家。这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疟疾研究专家,从2010年起,就坚持不懈地每年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屠呦呦。   他通过深入调查,最终确认屠呦呦是青蒿素的首要发现者,是她从古籍中获得灵感并率先用乙醚提取成功的关键人物。   2015年,当获奖消息传来时,屠呦呦还是从电视新闻里得知的。面对这份迟到了44年的世界顶级荣誉,她表现得异常平静,反复强调:“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如今,青蒿素早已成为全球抗击疟疾的一线药物,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尤其是在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它被称为来自东方的神药。   而在屠呦呦的家中,摆设依旧简单朴素,书架上摆满了奖杯,但她最常待的地方,还是书桌前。   她的保姆说,即便是年事已高,听力下降,也总能看到她在床上看书、写东西,从未停止过研究的脚步。

评论列表

飞马
飞马 2
2025-07-23 17:53
一出名一堆眼红的人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