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赫鲁晓夫对中国三大贡献:将斯大林时期赖着不给的旅顺港归还、为中国提供百万吨粮食、

赫鲁晓夫对中国三大贡献:将斯大林时期赖着不给的旅顺港归还、为中国提供百万吨粮食、还帮中国建立首个原子反应堆,然而也因为他,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这是为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代,中苏关系如同兄弟,中国刚从战争废墟中走出,百废待兴,苏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经验丰富,工业雄厚。   赫鲁晓夫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逐步掌权,起初对中国展现出极大善意,他所做的三件事,至今仍被认为对中国意义重大,一度让两国关系达到蜜月阶段。   第一件事是旅顺港的归还,旅顺港地处辽东半岛南端,战略地位重要,近代屡次成为大国角力的焦点,1898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将其租借给沙俄。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又将其占据,二战后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再次控制该地,虽然1945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约定苏联最终归还,但斯大林生前始终未作实际行动。   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在双方会谈中明确提出归还旅顺,1955年5月,苏军全部撤离,港口设施移交完毕,这标志着新中国收回了一个被外国长期控制的重要领土,结束了中国土地上存在外国军事基地的历史。   第二件事是粮食援助,1959年至1961年,中国遭遇自然灾害和农业政策失误引发的严重粮食短缺,各地出现饥荒,城乡居民口粮供应紧张,在国际封锁背景下,中国无法从西方进口粮食。   1961年,赫鲁晓夫批准向中国提供100万吨粮食,并附加50万吨从古巴换来的蔗糖,这批粮食从苏联黑海港口启运,途经远东港口,运至中国沿海,再分发至内陆。   当时的运输和分发条件艰苦,但这批粮食缓解了部分地区的极端困境,虽然中国仍需偿还一定金额,但苏联未收取利息,对当时的中国而言,这笔援助可谓雪中送炭。   第三件事是核技术支持,新中国成立初期,核武器对国家安全意义重大,但中国没有技术积累,1955年起,中苏开始合作发展核能。   1957年两国签署《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同意提供研究型原子反应堆、加速器和相关培训,派出大批专家协助。   中国科研人员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于1958年建成第一座重水反应堆,苏方还提供部分设计资料和工艺流程,帮助中国建立起初步的核工业基础,这一合作使中国在核武器研制初期避免走弯路,缩短了研发周期。   尽管做出了这些实实在在的贡献,中苏关系在短短数年内迅速恶化,1958年,苏联提出在中国东南沿海建设长波电台,并要求中苏共同组建联合舰队。   这些建议涉及军事指挥权与主权划分,遭到中国高层强烈反对,中方认为苏联试图控制中国军事事务,不符合平等互信原则,赫鲁晓夫对此表示不满,双方矛盾开始显现。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在中国引发强烈震动,虽然中国官方对外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内部对赫鲁晓夫否定苏联革命历史的做法感到疑虑。   中国当时正处于政治体制建设阶段,强调团结和稳定,对赫鲁晓夫的激进改革持保留态度,核合作也在1959年发生转折,赫鲁晓夫决定终止对华提供核武器相关技术支持。   1960年7月,苏联突然撤回在华全部专家,涉及343个项目,约1390人,这一决定影响深远,一些大型工业项目陷入停滞,科研工作陷入中断。   但中国并未因此放弃,科研人员依靠现有资料与积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继续推进研究,1964年10月,中国成功进行首次核试验,表明已掌握核心技术。   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也日益突出,赫鲁晓夫强调与西方和平共处,提出通过竞争战胜资本主义;中国则坚持阶级斗争与世界革命,1958年中国炮击金门前未事先告知苏联,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不尊重盟友关系。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中,苏联立场偏向印度,使中国感到背叛,相互猜疑、指责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信任崩塌。   1969年,珍宝岛爆发武装冲突,中苏在边境集结重兵,对抗态势一触即发,尽管战事没有扩大,但双方关系已降至冰点。   中国开始调整外交策略,与美国接触,为后来的中美建交铺路,苏联则因东西两线战略压力持续加重。   赫鲁晓夫1971年去世时,已经远离政坛,他留下的中苏关系遗产至今仍被讨论,旅顺港、粮食援助、核技术合作是他在中国留下的重要印记,也是中苏蜜月期的代表。   但他对控制权的追求,对意识形态的强势推广,以及撤援举动,使双方最终分道扬镳,中苏关系的变化说明,大国之间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上,否则即使援助再多,也难以维系持久的友谊。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新闻网《1958年苏联要和中国建联合舰队 毛泽东很恼火》 政协长春市委员会官网《中苏关系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