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日军少将中村正雄被击中腹部,身受重伤,军医为了取出子弹,只能切开他的肚皮,谁知一发炮弹正中屋顶,屋顶瞬间坍塌,碎石灰尘灌满了中村正雄的肚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12月,昆仑关战役进入最关键的阶段,中日双方在广西南宁以北的山岭间展开激烈交火。 这里是通往西南后方的重要关口,日军试图切断中国西南的国际援助线,中国军队则誓死保卫通道,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第五师团少将中村正雄奉命率部支援前线,奔赴昆仑关。 中村正雄曾参加过日俄战争,也参与了侵华的多次军事行动,在日军中以作战凶猛著称,他所在的部队被称为“钢军”,是日本陆军中的主力部队之一。 他本人自视甚高,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这次从南宁出发,他带着夺回昆仑关的任务,也带着将功折桂的期待,可他很快发现,这里的战况和他以往的经验完全不同。 中国军队早已在昆仑关附近布置了严密防线,进攻凶猛,反应迅速,补给得当,士气高昂,尤其是由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装备了苏联援助的坦克和德式火炮,战斗力远胜日军预估。 中村正雄行军途中屡遭伏击,道路被炸毁,补给线不畅,甚至空投物资屡次落入中国军队阵地,进展缓慢,士兵疲惫,连带中村正雄情绪也极度焦躁。 为了鼓舞士气,中村正雄在前往昆仑关途中,选择在八塘附近一片开阔草地上召集部队列队训话,他没有考虑这样会暴露自己的位置。 此时,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郑庭笈正通过望远镜观察战场,远远看到草地上站着一群日军士兵,其中一人佩戴饰品明显不同,站在队伍前列,显然是高级军官,他果断命令炮兵开火。 炮弹在空中划出轨迹,准确落在那片草地,中村正雄被弹片击中腹部,鲜血很快染红了军服,他当即倒地昏迷,士兵立刻将他抬上担架,送往距离不远的一个村庄中寻找可用房屋进行抢救。 当时能找到的只是九塘附近一座废弃小学的教室,屋顶破旧,门窗简陋,士兵用课桌和门板搭建了简易手术台,军医们点起油灯,在昏暗光线下紧急准备手术器械。 中村正雄被安置在门板上,军装已被剪开,腹部伤口血流不止,军医迅速切开他的肚皮,打算取出弹片,止住出血。 就在这时,教室外传来炮声,中国军队正在发动新一轮攻击,郑庭笈通过望远镜看到这座教室中隐隐有光,判断可能是日军指挥所或重要据点,再次下令炮击。 几分钟后,一枚迫击炮弹精准落在教室屋顶,教室结构本就松散,这一击使屋顶瞬间坍塌,碎木、灰尘、瓦片夹杂着土石砸进屋内。 中村正雄的腹腔正处于敞开状态,大量尘土和碎片直接灌入伤口,手术器械被震飞,油灯熄灭,军医被烟尘呛得连连咳嗽。 现场陷入极度混乱,几名士兵试图用门板重新遮挡,军医清理伤口的动作变得慌乱,消毒条件完全丧失。 勉强清理后,士兵将中村正雄转移至另一处民房,那里条件略好些,屋内重新点起油灯,军医继续取出弹片并缝合肠道,但伤口已严重感染,化脓迹象明显,中村正雄体温不断升高,出现剧烈高烧和呼吸困难。 当晚8点左右,手术完成,军医为他注射了镇痛药剂,希望体温能够下降,整夜,士兵轮流守在床前,记录他的生命体征,12月25日凌晨5点20分,中村正雄心跳停止,军医宣布死亡。 清理遗物时,士兵在他军服口袋中发现一本随身日记,记录了他从南宁出发以来的作战部署和行军路线,末页写有一句话:“中国军队抵抗之坚,出乎意料。”这是他在战场上最后的书写。 中村正雄的死亡消息迅速传至日军高层,前线士兵士气受挫,指挥失序,中国军队趁机发动总攻,短短数日内重新夺回昆仑关阵地,并迫使日军向南撤退。 昆仑关战役结束后,中国军队共击毙日军4000余人,是抗战初期为数不多的大捷之一。 这场战役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证明中国军队有能力对抗日军的精锐部队,而中村正雄的死亡,也成为日本在昆仑关战役失败的重要标志之一。 他的结局不是偶然,而是战局发展、敌我态势、前线判断共同作用的结果,昆仑关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这段历史依然清晰地记载着中国军人的英勇和日本侵略者的覆灭轨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毙命日寇:中村正雄——抗日战争纪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