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黄帅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她把一切都交给了时间,对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她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7年12月10日,北京朝阳医院,一位57岁的普通女性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她没有留下遗言,也没有任何媒体关注。 她的名字叫黄帅,出生于1960年,在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记忆里,她曾经是全国上下都知道的“反潮流小英雄”。 黄帅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北京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声学专家,母亲是生物学研究人员,曾在中科院工作,家庭氛围严谨、安静,她从小读书成绩优秀,也喜欢思考。 她性格不太随和,有些倔强,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读书时,老师和同学对她印象都很深,她总是很认真,也不轻易附和别人。 1973年,黄帅13岁,在五年级的日记本里写下了自己对班主任的一些看法,她认为老师过于严厉,对待同学的方法让人感到压迫,她把这种感受写进了日记,这本日记被班主任在批改作业时无意间发现。 老师在班里当众念出这些内容,还让全班同学一起对她进行批评,自那以后,黄帅被孤立了两个月,同学不敢和她说话,课上也总是被点名,她感到委屈,但不知道能向谁说,只能自己忍着。 那年秋天,她写信给《北京日报》,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一一写清楚,信被编辑部注意到,刊登在12月12日的头版,报纸同时摘录了她的部分日记,引起很大反响。 半个月后,《人民日报》转载了整封信,黄帅一夜之间成为公众人物,报纸称她是敢于指出问题的学生,是新的教育改革呼声中的代表,她的名字迅速传遍全国,很多地方请她去做报告。 黄帅开始在各种会议上发言,谈对教育的看法,她才十三岁,就要在成年人面前表达观点,外界的关注越多,她的压力也越大。 很多时候,她需要重复同一套说法,配合采访与演讲,连自己的课业也受到影响,她的家庭也因此被卷入风波,父亲的工作被中止,母亲身体变差,家里变得沉闷,也变得更安静。 从1976年到1978年,黄帅逐渐被边缘化,舆论的关注减弱,她的名字不再频繁出现在媒体上,恢复高考后,她参加了考试,考了320分,进入北京工业大学。 进入大学后,她像所有普通学生一样学习生活,不再被特别对待,她的同学大多不知道她曾经的经历,她也从不主动提起。 1984年,黄帅大学毕业,进入北京计算机研究所工作,两年后,受当时出国留学热潮影响,她前往日本,在东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日本的几年,她认真做研究,同时也生活得很节俭。 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她在三和综合研究所工作了一段时间,1990年代末,她决定回国,进入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工作,从此,她过着规律安静的生活,不再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2006年,黄帅出版了一本名叫《黄帅心语》的书,这本书没有太多评论或炒作,也没有大范围宣传。 书中主要记录她自己的成长和生活经历,文字平实,语气平和,很多人读后认为这本书是在讲一个人如何慢慢从公众标签中走出来,重新生活。 直到2017年12月10日,黄帅因癌症去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她的离世没有引起大的波澜,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这个名字,那段被称作“反潮流”的岁月,成了她人生中一个短暂又沉重的章节。 黄帅的经历与她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她在十三岁时因为一篇日记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但那场轰动给她带来的更多是压力和误解。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她选择远离喧嚣,把自己还原成一个普通人,她没有利用那段历史去争取更多利益,也没有反复讲述当年的故事,而是选择靠知识和努力生活下去。 她的故事没有戏剧化的高潮,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结尾,她出现在历史的光圈中,又慢慢退出,回归到一条普通人的道路上。 那些在她生命里短暂高亮的片段,如今已经淡去,但对于很多记得她的人来说,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事仍然清晰,她用安静地离去,把答案留给了时间。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革命小闯将”黄帅逝世后,叶永烈公布三十多年前采访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