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被狗吃了?湖南常德,一企业从越南和缅甸走私3万多只冻鸭,一只冻鸭成本只需要三
良心被狗吃了?湖南常德,一企业从越南和缅甸走私3万多只冻鸭,一只冻鸭成本只需要三块钱,这些冻鸭被制作成酱板鸭,一只卖十几块钱,在湖南每天能卖200多只,更让人气愤的是,这些酱板鸭随机抽检后,禽流感病毒核酸显示阳性,湖南常德5名酱板鸭企业负责人一审获刑。
仓库的监控画面里,那些冻得硬邦邦的鸭子堆在墙角,包装袋上的外文标识模糊不清,有些甚至沾着褐色的污渍。执法人员掀开保温被时,一股混杂着冰碴和腐败的气味扑面而来,温度计显示库内温度早已超出冷冻标准,几只鸭子的表皮已经发绿。“这些都是绕过检验检疫进来的‘三无产品’,”办案民警指着检测报告,“光从外观根本看不出问题,可实验室里的病毒检测结果,每一项都触目惊心。”
在生产车间里,更让人揪心的景象随处可见。锈迹斑斑的铁架上挂着正在腌制的鸭坯,地上的污水顺着门缝往外淌,几个没戴口罩的工人正徒手给鸭子抹酱料。墙角的垃圾桶里,扔着过期的香料包装袋,和刚拆封的“防腐剂”混在一起。“他们算得比谁都精,”参与调查的市场监管人员说,“正规渠道的鸭坯一只成本要八块,走私的只要三块,光这一项每天就能多赚一千多。”
买到这批酱板鸭的王女士至今心有余悸。她记得那天在菜市场,摊主热情地推荐:“新进的酱板鸭,便宜又好吃,昨天卖了一百多只。”她买了两只给孩子当零食,第二天孩子就开始发烧咳嗽,去医院检查时,医生反复询问有没有接触过生冷禽类。“我拿着剩下的半只鸭去检测,结果出来的时候,腿都软了。”她说着,指了指冰箱里贴着的“正规渠道食品”标签,那是出事之后特意打印的。
其实在常德,做酱板鸭的老字号不少。巷尾的张记作坊已经传了三代,每天凌晨三点,张师傅就起来熬卤料,八角、桂皮的香气能飘出半条街。“我爸教我的第一句话就是,‘鸭子不新鲜,宁肯扔了也不能卖’。”他指着墙上的营业执照和检疫证明,“正规进货的单子,我都存着,十年的能装满一箱子。”虽然他家的酱板鸭比别人贵两块,但每天排着队来买的人从不断档。
这次案件曝光后,当地开展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带着检测设备,挨家挨户地查进货渠道、查卤料成分。有个年轻的店主不太理解:“我这生意刚起步,查这么严,还怎么做啊?”带队的老李拿出那批走私冻鸭的检测报告:“你看,这上面的病毒数量,要是流入市场,毁的可不只是你的生意,是大家对整个行业的信任。”
现在去常德的菜市场,不少酱板鸭摊位前都多了块公示牌,上面贴着当天的检疫合格证明和进货单据。张师傅的作坊里,多了个透明的操作间,顾客能清楚地看到鸭子清洗、卤制的全过程。“上周有个顾客说,就冲这透亮的操作间,多花两块也愿意。”他笑得眼角堆起皱纹,手里翻动着卤汤里的鸭腿,油花溅在火上,滋滋地响。
那5名企业负责人被判刑的那天,王女士特意带着孩子去了张记作坊。“来两只酱板鸭,要刚出锅的。”孩子拿着鸭腿啃得满嘴流油,她看着墙上的公示牌,突然觉得心里踏实了不少。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卤料的蒸汽上,像一层金色的纱,把那些关于信任的故事,都裹在了香气里。
说到底,食品安全从来都不是小事,它藏在每一口热乎的饭菜里,藏在商家递过食品时的眼神里,藏在那些“宁肯少赚一分,也要问心无愧”的坚守里。就像张师傅说的:“做吃食的,良心得比卤料还实在,不然熬不出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