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国安部发布重要提醒,我们所用的电子设备可能被远程控制。 这事儿细思极恐。你正刷着短视频傻乐,手机摄像头可能正悄悄对准你的脸;深夜躲在被窝网购,屏幕那头或许有人盯着你的支付密码。去年某外卖平台数据泄露事件还历历在目,300万用户的订餐记录在黑市明码标价,每条信息售价不过两毛钱。 技术是把双刃剑。某高校实验室做过实验,市面上七成智能家居设备存在漏洞,黑客用基础工具就能破解。你家的智能音箱可能变成窃听器,儿童手表说不定正在直播孩子行踪。更可怕的是,这些漏洞往往来自厂商为节省成本使用的通用模块。 别以为只有明星政要才值得被监控。普通人的聊天记录、定位信息、消费习惯,在暗网都是抢手货。去年破获的某跨境犯罪案中,犯罪分子靠倒卖普通人的人脸数据,半年获利超千万。你的生活碎片,正在成为别人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有些陷阱就藏在日常操作里。"允许获取位置信息""同意用户协议"这些弹窗,多少人看都不看直接点击?北京海淀法院去年审理的案例显示,八成APP存在过度收集信息行为。你随手勾选的"同意",可能把通讯录、相册、甚至银行卡号都打包送了出去。 防御其实没那么复杂。给手机装个防偷拍检测软件,就像出门前检查门锁一样简单。设置双重验证比多记个密码麻烦不了多少,但能挡住大部分黑客攻击。记住,所有要你紧急转账的"领导来电",都是骗子在演戏。 那些总说"我没什么可偷的"的人该醒醒了。江苏警方去年打掉的犯罪团伙,专门收集中老年人身份证照片办理网贷。你眼里没用的个人信息,在骗子手里能变出几十个虚假账户。隐私泄露就像温水煮青蛙,等感觉到烫已经来不及跳出来。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每个人都是防线。从今天开始,给所有电子设备来次"安全体检":更新系统补丁、关闭闲置权限、重要账户单独加密。别让我们的数字生活,变成犯罪分子随意进出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