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下了死命令:打到西方求和!俄8个突出部强攻,中国成关键?面对美方持续施压,普京下了死命令,打到西方求和为止,并在八个战略突出部方向展现强攻姿态,很多人都有些意外,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实跟中国分不了干系。简单来说,俄方这次摆出进攻姿态,态度上摆的很明确,可见普京有应对美军重启对乌援助的办法,至少认为特朗普做的声明不会对俄乌战场造成什么明显的影响。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如今美西方对俄罗斯的政策越收越紧,可普京根本没把美西方的制裁放在眼里,直接下令俄军继续进攻,直到西方坐到谈判桌前。 这种强硬态度背后,其实是俄军战术的调整。 从最近的战场动态看,俄军不再追求闪电战,而是采用“炮兵+无人机”的组合,一点点磨掉乌军的防御工事。 比如在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俄军攻占彼得罗夫卡村后,乌军防线被撕开一道口子,如果谢尔毕诺夫卡再失守,乌军经营数月的城南突出部,就会变成“死亡口袋”,撤退不行,死守也难,只能被动挨打。 俄军的主攻方向集中在顿巴斯地区,尤其是顿涅茨克的红军村。 这个地方是交通枢纽,控制了它就能切断乌军的后勤补给线,还能威胁乌克兰相邻的州。 央视新闻提到,俄军集结了11万重兵,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彻底拿下顿巴斯。 军事专家张学峰分析,俄军现在采取的是“量变积累”策略,虽然进攻速度不快,但通过持续施压,逐步压缩乌军的活动空间,这种战术让乌军陷入了两难境地。 现在乌军面临的问题可不少,他们兵力分散,要同时防守多个突出部,导致每个方向的防御力量都不足。 而且西方援助的武器总是“在路上”,比如特朗普之前高调宣布,德国运送“爱国者”导弹,但德国随后就否认了,这种乌龙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 泽连斯基虽然声称西方援助全面恢复,但实际到位的武器数量和质量都打了折扣。 更要命的是,乌军缺乏足够的防空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面对俄军的无人机和巡航导弹,只能被动挨打。 俄军的弹药优势更是让乌军雪上加霜,北约秘书长吕特透露,俄罗斯每三个月生产的弹药相当于北约一整年的产量,今年预计生产1500辆坦克、3000辆装甲车和200枚“伊斯坎德尔”导弹。 很多人都纳闷了,乌克兰明明还有一堆帮手,,俄罗斯的产能优势从何而来? 首先是俄罗斯军工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工业贸易部部长阿里汉诺夫称,武器产量实现了“指数级增长”。 而且俄罗斯通过第三方采购民用零部件,比如乌克兰拆解的俄制“班德罗尔”微型巡航导弹,就使用了中国民企生产的发动机。 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模式,让俄军在消耗战中占据了上风。 在这场持续不断的冲突中,我们中国的作用也是相当关键的。 中俄在军事技术合作上保持着密切联系,比如“安全纽带-2025”联合演习,虽然主要针对海上安全,但也体现了双方在战略层面的互信。 而且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保障了俄罗斯的经济稳定。 普京最近宣布加速修建M12“东方”高速公路,直通中国边境,这不仅是交通项目,更是经济命脉的布局。 中国还在国际事务中坚持中立立场,倡导政治对话,这种态度让俄罗斯在面对西方制裁时,有了更多的战略空间。 美西方的制裁虽然严厉,但效果有限,欧盟第18轮制裁包括禁止使用“北溪”管道、降低石油价格上限等,但俄罗斯通过调整能源出口方向,比如增加对印度、中国的石油供应,部分抵消了制裁的影响。 欧洲议会议员米兰·乌里克就指出,制裁不仅没让俄罗斯屈服,反而让欧洲经济陷入衰退。 而且中俄贸易额持续增长,2024年突破2000亿美元,双方在本币结算、跨境支付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削弱了西方制裁的效果。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最近又推出了新措施。 特朗普政府宣布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系统等武器,但费用由欧洲国家承担。 这种“美国生产、欧洲买单”的模式,既减轻了美国的财政压力,又巩固了对欧洲的控制。 不过俄罗斯对此并不在意,佩斯科夫明确表示,美国的军援不会改变前线局势,俄罗斯的战略目标一定会实现。 普京不停进攻的背后,其实藏着更深层的战略目的。 从军事上看,俄军通过控制顿巴斯和扎波罗热,不仅能获得资源丰富的地区,还能建立战略缓冲区。 从政治上看,持续的军事压力可以迫使西方在谈判中做出让步,比如承认克里米亚归属、停止北约东扩。 更重要的是,普京希望通过这场战争,重塑俄罗斯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打破西方的围堵。 现在各方都在权衡利弊,俄军的弹药优势和战术调整,让乌军难以招架;西方的制裁和援助则陷入了“越制裁越打仗”的怪圈;中国的中立立场和战略协作,成为了破局的关键。 未来几个月,康斯坦丁诺夫卡和红军村的战况将至关重要,如果俄军取得突破,乌克兰可能会面临更严峻的局面。 而特朗普的“50天停战通牒”能否奏效,还要看各方的博弈和战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