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说都怪印度,让中国抓住了在雅鲁藏布江修水电站的机会! 当地时间7月19日,英国上议院议员默罕默德在议会上,严厉批评了莫迪老仙政府暂停《印度河水域条约》的行为,此举危及全球水资源安全,并为中国效仿打开了方便之门。 1947年8月15日,英国殖民者在撤离印度次大陆前的最后时刻,用一支钢笔在地图上划出了印巴分治的边界。 这场被称为“蒙巴顿方案”的分割行动,不仅将印度教徒与穆斯林聚居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更将印度河的六条支流以“东西分治”的方式强行割裂。 英国工程师在设计分配方案时,完全无视河流自然流向与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将发源于中国西藏、流经克什米尔的印度河干流划归巴基斯坦,却将其主要支流拉维河、萨特莱杰河划归印度,导致巴基斯坦70%的农业灌溉和半数人口的生活用水依赖印度境内的水源。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英国殖民时期的水利工程本身就充满矛盾。 19世纪末,英国为开发印度河平原的灌溉系统,在旁遮普地区修建了庞大的运河网络,却将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下游视为“次要区域”。 这种殖民时期的基础设施遗产,使得巴基斯坦在独立后仍依赖印度控制的上游水源。 英国故意在克什米尔、塞浦路斯等地留下领土争议,以便日后以“调停者”身份介入地区事务。这种“埋雷-引爆-装好人”的套路,在香港回归、印巴分治等事件中屡试不爽。 自1947年以来,印度在跨境河流上修建了超过5000座水坝,其中200余座位于克什米尔争议地区。 这种“先占先得”的策略,不仅违反1960年《印度河水域条约》关于“不影响下游生态”的承诺,更导致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河流量锐减。 2025年夏季,巴基斯坦信德省因印度断水导致小麦减产35%,卡拉奇40%居民被迫依赖送水车维持生活。 印度学者K.L.拉奥曾警告:“将河流变为武器,最终会反噬自身。”但莫迪政府为转移国内矛盾,仍选择以“水资源安全”为幌子推行民族主义政策。 巴基斯坦正在建设迪阿莫-巴沙大坝,这座被誉为"巴基斯坦三峡"的工程,将使巴方对印度河的控制力从20%跃升至60%。 中国帮助尼泊尔修建的西塔马蒂水电站,发电量超过印度控制水系的3倍,让尼泊尔在恒河争端中有了更多谈判筹码。 这些行动表明,亚洲国家正在用实际行动挣脱"帝国裁判"的枷锁。 国际社会对中印两种治理模式的评价截然不同。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将墨脱水电站称为“全球低碳转型的中国方案”,认为其生态补偿机制可为其他国家提供示范。 反观印度,其单方面撕毁条约的行为已引发巴基斯坦向联合国安理会申诉,并促使孟加拉国重启恒河水分配谈判。 中国在水电开发中坚持“鱼道与大坝同建、数据与利益共享”,印度在南亚次大陆的水资源博弈中陷入霸权困局,英国试图以“甩锅”重塑影响力却暴露殖民思维的陈旧。 亚洲国家正在用行动书写新的叙事。当殖民遗产的阴影逐渐消散,亚洲文明的水脉终将回归其本质——它不应是帝国棋盘上的筹码,而应成为滋养万物、连接民心的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