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对中国降格了!可以确定特朗普和李在明都不会出席9.3阅兵!据媒体7月19日报道,

对中国降格了!可以确定特朗普和李在明都不会出席9.3阅兵!据媒体7月19日报道,法媒称,考虑到对韩美同盟影响,李在明或缺席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李在明初步决定任命韩国国会前议长朴炳锡为特使团团长出席阅兵,而执政党共同民主党内以“中国通”著称的韩中议员联盟会长金太年和朴钉也将加入特使团一同出席中国的阅兵式。

2025年7月的北京暑气正盛,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阅兵的筹备工作已进入白热阶段。各国受邀名单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韩国总统李在明的决定备受瞩目。

十年前,朴槿惠曾以总统身份出席2015年阅兵,促成中韩关系短暂升温。如今,李在明面临相似抉择,却在中美博弈的夹缝中举步维艰。中韩关系自2016年“萨德”风波后跌入低谷,近年虽在经贸领域有所回暖,但地缘政治的裂痕始终存在。

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韩国对华出口占总出口的25%以上,半导体材料依赖度高达60%。然而,美韩同盟的约束如影随形,2.85万驻韩美军与战时指挥权的归属,让韩国在对华政策上难以完全自主。

2025年,特朗普政府加强对盟友的管控,韩国在中美之间的平衡更加艰难。7月初,中方通过外交渠道送达邀请函,询问李在明是否出席阅兵。韩国媒体高调报道,部分民众期待李在明延续朴槿惠的破冰之旅。然而,首尔的政治氛围却充满变数,反华游行与保守派压力让李在明的选择充满风险。

7月19日,法媒披露李在明可能缺席阅兵,选择委派前国会议长朴炳锡率特使团出席,成员包括以“中国通”著称的共同民主党议员金太年及资深议员朴钉。这一决定在青瓦台内部经过13天激烈争论。韩国总统室以“行程冲突”与“外交对等”为由,解释李在明的缺席。

7至8月,李在明计划访美,寻求与特朗普政府敲定美韩峰会,讨论驻韩美军费用及战时指挥权等议题。9月,他还将赴美参加联合国大会。这些行程被认为是优先级高于阅兵的外交安排。

此外,韩方强调2017年文在寅访华后,中方领导人未回访韩国,出席阅兵不符合“对等”原则。然而,这一理由在外交实践中显得牵强。文在寅访华是为修复“萨德”危机,韩国作为问题制造方主动示好属惯例。如今,李在明以“对等”为由推辞,实则是对美韩同盟的顾虑压倒了对华合作的意愿。

特朗普政府的态度是韩国决策的关键变量。7月初,特朗普提出将驻韩美军费用从10亿美元增至100亿美元,并威胁对韩国汽车加征25%关税。韩国被列入美国“敏感国家名单”,半导体技术获取受限。这些压力让李在明不敢轻举妄动。

若亲自访华,可能被美国视为“亲华”信号,影响美韩贸易谈判及战时指挥权交还的进程。韩国国内保守派势力也加剧了李在明的困境。7月上旬,首尔街头出现反华游行,部分媒体炒作“中方干涉韩国大选”的不实言论。

共同民主党内部虽有金太年等“知华派”主张深化中韩合作,但亲美势力仍占据外交与安全部门关键岗位。李在明支持率虽高达64.6%,却因前总统尹锡悦弹劾案的余波而脆弱。保守派伺机利用“反华”议题施压,迫使李在明在外交上更加谨慎。

韩国的选择折射出其外交的结构性困境。中国是韩国经济命脉,2024年中韩贸易额达3100亿美元,占韩国出口总额的近四分之一。然而,美韩同盟的军事与安全框架让韩国在重大外交决策上难以突破。特朗普政府在亚太地区推动美日韩“铁三角”,要求韩国在台海问题上明确站队。韩国虽试图通过“实用外交”平衡中美关系,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向美国倾斜。

2015年,朴槿惠出席阅兵后,中韩自贸协定加速落地,文化交流进入黄金期。然而,“萨德”部署迅速冷却了双边关系。如今,李在明虽承诺不干涉台海问题,却缺乏实质行动。阅兵邀请本是中韩关系破冰的契机,但韩国的低调处理让这一机会蒙上阴影。

中韩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双方能否在现实约束下找到合作空间。中国作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经济纽带难以割裂。然而,美韩同盟的战略优先级让韩国在重大外交场合往往选择保守姿态。阅兵事件表明,韩国在中美博弈中的空间日益狭窄。

朴槿惠当年的大胆抉择,曾为中韩关系带来转机,但也因“萨德”风波付出代价。如今,李在明选择低调,短期内避免了外交风险,却可能错失深化中韩合作的窗口。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需要中韩在经济与安全领域找到更多交集,而这离不开双方的持续沟通与务实行动。 这场阅兵虽已落幕,但它留下的思考却远未结束。中韩关系能否突破地缘政治的桎梏?韩国在中美之间的平衡术还能走多远?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谈谈这场外交抉择背后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