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3年,毛主席见到志愿军的“打坦克英雄”苏吊蛋后,觉得他的名字有些不太雅观,

1953年,毛主席见到志愿军的“打坦克英雄”苏吊蛋后,觉得他的名字有些不太雅观,于是笑着对他说:“我来帮你改个名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3年的山西农村,一个婴儿的啼哭打破了寒冬的宁静,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农家父母遵循着“贱名好养活”的老传统,给孩子起了个土得掉渣的名字——“吊蛋”。   这名字虽然难听,却承载着父母朴素的期盼,在太原郊区的黄土地上,苏吊蛋和千万个农家子弟一样,过着放牛、种地的日子,但这个看似普通的少年,却有着超乎寻常的本事:他玩弹弓的准头,能在几十步外打断树枝。   1945年,16岁的苏吊蛋在姐夫的带领下参军,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折,在太原战役中,他不顾腿伤,连续投掷手榴弹摧毁敌军火力点,立下一等功。   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1951年的甘凤里战役,面对来势汹汹的美军坦克群,他临机果断,指挥炮兵准确击中敌军指挥车,一举击退了整支装甲部队,这一战,让他获得了“打坦克英雄”的称号和志愿军国际二等功。   1953年国庆,当这位“打坦克英雄”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时,他黝黑的脸庞写满了紧张,毛主席注意到了这个立过大功的战士,也注意到了他那个朴实得有些突兀的名字。   当天,毛主席亲自为他改名,“兆”取预兆之意,“丹”代表赤诚丹心,从“吊蛋”到“兆丹”,不仅是一个名字的改变,更折射出新中国对普通百姓尊严的重视。   然而,改了名字的苏兆丹,依然保持着他的本色,转业后,他婉拒了在京任职的机会,选择回到太原耐火材料厂当了个车间主任,每天骑着破自行车上班,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从不向人提起自己的功勋。   那些曾经的军功章和勋章,被他随意地放在一个不上锁的铁皮箱里,在他看来,立功受奖不过是该做的事,真正重要的是把当下的工作做好。   从土得掉渣的“吊蛋”,到寓意深远的“兆丹”,这个名字的变迁,见证了一个农村青年的成长,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巨变,而苏兆丹始终如一的朴实本色,正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凤凰资讯——毛泽东说名道姓的智慧幽默:我是猪(朱)身上的毛;《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编·战斗英雄》——第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