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60年寒冬,石油部长余秋里为救大庆油田,求罗瑞卿派飞机运5吨焊条,罗总长怒斥

1960年寒冬,石油部长余秋里为救大庆油田,求罗瑞卿派飞机运5吨焊条,罗总长怒斥:“你到三总部和各军兵种去找,打开仓库,只要有你就拿!”,七天后油管修好,罗瑞卿说:“此例不可开,此事必须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0年冬天,东北平原气温骤降到零下四十度,大庆油田的输油管道在极寒天气下出现了严重的裂缝,原油从裂缝中大量泄漏。   每小时损失的原油达到十二点五吨,一天的损失就是三百吨,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不可承受的重量。   大庆油田刚刚进入开发阶段,十三口高产油井也因此面临着被迫停产的风险,如果无法及时修复,国家的能源供应将受到严重影响。   修复这种管道必须依靠特种焊条,这种焊条过去多是从苏联进口,随着中苏关系破裂,进口渠道被切断,国内又没有充足的库存。   沈阳有一家机械厂库存着最后的五吨特种焊条,但沈阳通往大庆的铁路、公路都被暴雪封堵,陆路运输根本无法实现,时间一点点过去,油田的损失越来越大,形势变得更加紧迫。   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承担着油田建设的全部压力,他出身军旅,做事一向果断,面对这个局面,他考虑到空运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军用运输机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动用需要最高层的批准。   余秋里向时任总参谋长罗瑞卿请求空军支援,他带着详细的资料,说明了管道泄漏的严重性和焊条的急迫需求,把油田的现状、原油损失情况都做了清楚的说明。   罗瑞卿对军用物资的调度有着极为严格的原则,调动运输机不仅涉及飞机和燃油,还会影响战备部署,在极度物资紧张的时期,军队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国家安全。   他听完情况后,当即指示,让各总部和军兵种打开仓库查找焊条,只要能找到就立刻拿走。   随后,军方调派了两架伊尔-12运输机,从沈阳出发,运送五吨特种焊条和一些工人们急需的生活物资,飞机冒着风雪飞向大庆,这次调度为油田的抢修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焊条运抵大庆后,油田的工人们立即投入到抢修工作中,严寒的天气下,他们穿着棉衣,外面再裹上麻袋,站在冰冷的钢铁管道上,冒着呼啸的寒风进行焊接作业。   每天工作到深夜,连续七天没有停歇,最终,输油管道得以修复,原油重新流向储罐,油田的生产线没有被迫中断。   大庆油田的建设者们大多来自四面八方,其中三万人是刚刚退伍的军人,这些复员兵从战场转到工地,把部队的作风带到了石油会战之中,没有宿舍,他们就住在帐篷和牛棚里。   缺水,他们就喝带碱的地下水,不懂开采技术,他们就边干边学,从最基础的操作做起,靠着向老师傅请教和反复练习,许多人很快就掌握了专业技能。   当时沈阳军区也派出了三千多名战士支援大会战,他们主要负责最辛苦的土方工程,那年春天,东北的冻土层表面虽然化开,往下依然硬得像石头,无法用普通工具挖动。   没有大型机械,战士们用铁锹和镐头,硬是挖出了二十多公里长的输水管道沟槽,他们每天的工作量是正常情况下的两倍,很多人因为劳累过度手掌磨破了皮,也没有人叫苦。   技术学习同样是一道难关,许多转业军人第一次接触石油行业,连基本的工具名称都叫不上来,他们白天在工地跟着老师傅干活,晚上用手电复习笔记。   一位转业干部到工地时连基础操作都不懂,几个月后已经能独当一面,成了技术骨干,这种不服输的学习精神,成了大庆精神的重要一部分。   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工人们发明了在地面挖坑、上面搭棚的“地窨子”住宿方式,用来防风御寒,饮用水混杂着碱和杂质,颜色浑浊,表面漂着油花,大家用简单的布过滤一下就直接饮用,没人因为这些苦难而退缩。   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大庆油田顺利建成投产,到了一九六三年,中国终于向世界宣布,石油产量已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   那些建设者中,有人因为过度劳累留下了慢性病,有人永远倒在了会战的工地上,他们的牺牲和付出,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这次特种焊条的空运,没有被宣传,也没有表彰,它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环。   这不是简单的物资调配,而是一次在国家危急时刻,军民同心协力、突破常规、协同应变的真实写照,五吨焊条,承载着国家的希望,也承载着无数普通人的汗水和坚持。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石油石化——【史鉴】松辽石油会战中的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