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造了一艘特别的大船,叫 “森海先锋” 号。这艘船不是用来运货的,也不是用来载人的,而是专门在海上养鱼的。7 月 20 日,这艘船正式交付使用了,这是全球第一艘这么大的养殖船,有 8 万吨重。为啥要造这么大的船在海上养鱼呢?这里面学问可大了。 先说咱中国的情况。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吃鱼的人多,对鱼的需求量特别大。以前,咱们主要靠近海养殖,可近海地方就那么点,养鱼的人多了,问题也就来了。近海养殖容易出现污染,鱼生病的概率也高,而且还经常受到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你想啊,台风一来,网箱被吹得七零八落,渔民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还有,近海的水质越来越差,养出来的鱼品质也不如以前。所以,咱们得想办法找新的地方养鱼,深远海就成了一个好选择。 “森海先锋” 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造出来的。它是由一艘巴拿马型散货船改造而成的,总长 224.9 米,型宽 32.2 米,型深 18.5 米,拥有 7 个大型养殖舱,水体近 8 万立方米。这艘船能抗 17 级风浪,设计寿命 20 年以上。它最大的创新,是在船体侧舷和底部科学开孔,让舱内养殖水体和大海连通,实现自然换水。这样一来,鱼就生活在天然的海水里,不用像在近海网箱里那样,还得靠人工换水,既省了电费,又能让鱼长得更好。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大的船,得多少人来管理啊?其实,“森海先锋” 号的自动化程度很高,30 人团队就能管 8 万立方水体,相当于 300 个标准泳池的养鱼场。智能化管理让捕鱼变成了流水线作业,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这艘船能像移动牧场一样南北巡弋,躲避台风、赤潮灾害,利用分舱养殖和不同海域环境,预计每年可以在黄海到东海深远海产出 2280 到 2800 吨优质鱼类。 说到这里,咱可以对比一下国外的情况。挪威是三文鱼养殖大国,他们也有大型养殖船,比如 “JOSTEIN ALBERT” 号,全长 385 米,养殖规模可达 1 万吨。但咱们的 “森海先锋” 号有自己的优势。挪威的船是新建的,成本很高,而咱们的 “森海先锋” 号是由旧船改造的,相比新建渔船省下六成成本,三个月就能完成旧船改造。这不仅节省了资源,还降低了运营成本。 再说说经济效益。“森海先锋” 号现阶段计划以大西洋鲑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开展高端冷水鱼养殖。该船全年安排 6 个月在我国沿海养殖,另外 6 个月在远东公海海域养殖,这种养殖模式将有力推动大西洋鲑鱼海水养殖国产化进程。预计交付使用后,年产大西洋鲑鱼等高端冷水鱼可达 2000 吨,产值超 1.2 亿元。而且,深远海养殖避免近岸污染,抗生素用量能降七成,养出来的鱼品质更好,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也在大力支持深远海养殖。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发展养殖水体在 1 万立方米以上的深远海养殖渔场,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森海先锋” 号的建成,正是响应了国家的政策号召,为打造 “海上粮仓” 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么大的船在海上养鱼,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啊?其实,“森海先锋” 号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环保问题。它采用船底通海的设计,让海水自然循环,既省了抽水机的电费,又能让鱼活在天然海水里。而且,分舱养殖和南北巡弋模式能有效避开台风、赤潮等灾害,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另外,船上还配备了含油污水、养殖废弃物、生活垃圾处理等污染防治设施设备,按照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及要求收集、处理、排放污染物。 还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大的船,在海上怎么保证安全呢?“森海先锋” 号可是经过中国船级社完全入级认证的,船级社认证的抗 17 级风浪结构,改造后还能再战 20 年。船上还配备了先进的监测系统,能实时监测风浪和台风,一旦有危险,船就能提前开走,避免损失。 总的来说,“森海先锋” 号的建成意义重大。它不仅解决了我国近海养殖面临的问题,还为深远海养殖提供了新的模式。这艘船的成功,也为全球老旧船舶高值化利用提供了借鉴,初步评估显示,全球有超过 1500 艘类似老旧船舶适合改造,潜在产业规模可达千亿元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养殖船出现,为我们提供更多优质的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