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42年,黄士伟在路上埋60枚地雷阻击日军,准备预测日军会停下的地方时,他突然

1942年,黄士伟在路上埋60枚地雷阻击日军,准备预测日军会停下的地方时,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要不就把地雷埋在路边。 1942年5月27日的深夜,川军工兵第八营的战士,由副营长黄士伟带领,将铁壳地雷一颗颗埋入路面。 这些“西瓜雷”威力有限,对付步兵尚可,面对日军的装甲车辆和工兵排雷,效果堪忧。 一个年轻的战士,忍不住低声向身边的黄士伟表达担忧。 当任务进行到一半,黄士伟突然有了一个极其大胆、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念头。 日军第15师团,号称“京都师团”,是侵华日军中的精锐。 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更是个以狡诈凶残著称的悍将。 他参加过淞沪会战,双手沾满中国军民的鲜血,此刻正率领大军气势汹汹扑向兰溪。 黄士伟深知,按照常规在路面布雷,只能牵制住日军先头部队和工兵,对酒井直次这样的高级指挥官构不成直接威胁。 日军工兵装备精良,经验丰富,路面雷阵很快会被发现并排除。 他强迫自己站在酒井直次的角度思考,一个骄横自负、急于推进的日军师团长,当他的先头部队在路口遭遇雷阵,工兵正在紧张排雷时,他会做什么? 他一定会寻找一个视野开阔的制高点,亲自观察地形,判断敌情,指挥后续行动! 环顾三岔路口四周,那个不起眼的小土包,正是附近唯一的、也是最佳的观察点! 在指挥官潜意识里,远离雷区的地方才是安全的。 酒井直次极有可能骑马登上土包! 这个念头一旦清晰,黄士伟立刻叫来两名最沉稳的老兵,从所剩不多的地雷中,精心挑选出三颗。 三人爬上那个土包,根据马匹爬坡时最可能的落蹄轨迹,将三颗地雷呈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埋下。 埋好雷后,他们迅速抹去了所有痕迹。 黄士伟带着战士们,悄无声息地撤出雷区,隐蔽起来。 5月28日,上午时分,日军尖兵的身影终于出现在三岔路口。 他们手持探雷器,在路面上小心翼翼地探测前进。 “轰!”一声沉闷的爆炸响起!一个日军尖兵踩中了路面雷阵,瞬间被炸飞! 日军队伍立刻停滞,工兵迅速上前,开始紧张地排雷作业。 这次的地雷,虽然造成了一些日军伤亡,但正如黄士伟所料,主要是迟滞了日军的推进速度。 上午十点左右,日军主力部队抵达。 队伍中段,簇拥着几名骑着高头大马的军官。 为首一人,正是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 他看着前方缓慢的排雷进度,脸上写满了不耐烦。 不久,路面雷区基本被清除。 酒井直次策马来到队伍前方,扫视着空旷的路口。 他没有立即命令部队前进,而是勒住马缰,锐利的目光扫过四周,最终,落在了西侧那个长满茅草的小土包上! 竹林中的黄士伟,心脏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只见酒井直次对身边的参谋说了几句,随即带着两名卫兵,策马径直向土包走去! 两名卫兵率先登上土包顶部,警惕地环视四周,安然无恙。 酒井直次骑着那匹高大的栗色战马,紧随其后,也踏上了土包顶端。 就在战马前蹄踏上土包最高点、酒井直次正欲举起望远镜观察的刹那。 “轰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猛然爆发! 酒井直次连人带马被掀飞! 那匹栗色战马当场毙命,酒井直次则被狠狠甩出数米远,滚落坡下,右腿被炸得血肉模糊。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日军都惊呆了! 竹林里,工兵营的战士们目睹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他们看到日军阵脚大乱,士兵们惊慌失措地涌向土包,手忙脚乱地将那个血肉模糊的高级军官抬上担架,仓皇撤退。 直到日军的队伍退去,才有人激动地抓住黄士伟的胳膊,表达着难以置信的狂喜。 黄士伟知道,他们赌赢了,炸翻了一个日军大官,但具体是谁,级别多高,在混乱的战场和严密的日军封锁下,他们无从得知。 他们完成了阻击任务,为主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然后悄然撤离了战场。 直到多年以后,尘封的日军档案解密,才赫然揭示,1942年5月28日上午,在浙江兰溪城北三岔路口附近,日军第15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陆军中将,因触雷重伤,于当日下午不治身亡。 酒井直次成为日本明治维新建立现代化陆军后,第一个在战场上被击毙的现役陆军师团长! 而这场精心策划、堪称完美的“斩首”行动,其导演者,正是那个雨夜在无名土包上埋下三颗地雷的川军工兵副营长黄士伟。 主要信源:(光明网——「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兰江滔滔,讲述着那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