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和珅临终时,皇帝问他:“你贪了那么多朝廷的财物,难道能花得完?”和珅只回应了一句,让皇帝瞬间哑口无言。 乾隆去世后的第十五天,一场精心策划的抄家行动在北京城悄然展开,和珅府邸的大门被撞开时,他正在书房里写着给太上皇的贺表,这位权倾朝野的军机大臣,大概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好日子这么快就到头了。 抄家的场面震惊了整个京城,光是现银就装了几百车,金条银锭堆得如小山,府里的奢靡程度令人咋舌——养鹤的笼子是用整块翡翠雕刻的,吃饭的碗筷都是纯银打造,最绝的是,从地窖里挖出的财富总值竟达八亿两白银,相当于朝廷十五年的收入。 这位让后世震惊的巨贪,年轻时可是个苦孩子,三岁没了娘,九岁死了爹,跟着叔父勉强度日,但和珅实在是个聪明人,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还特别会来事,二十多岁时,一次偶然的翻译机会让他被乾隆注意到,从此平步青云。 和珅最厉害的本事是察言观色,乾隆爱读《论语》,他就把整本书背得滚瓜烂熟;皇帝喜欢“福”“寿”二字,他立马把这些字做成印章献上,没几年,这个年轻人就从一个普通侍卫,蹿升为手握重权的军机大臣,创下了清朝历史上最快的升迁记录。 权力越大,胃口也越大,和珅发明了个“议罪银”的制度,让犯了事的官员用钱赎罪,这笔钱明面上是交给朝廷,实际上大部分进了他的腰包,二十年间,他织就了一张遍布全国的巨大利益网,把盐税、河工、军需等各个领域都牢牢抓在手里。 和珅跟乾隆的关系,说是君臣,不如说是一对“合伙人”,乾隆晚年沉迷排场,动不动就要大兴土木、大摆宴席,朝廷的正常收入根本不够挥霍,和珅就成了皇帝的“财务总管”,专门帮他解决钱的问题。 这一老一少配合得天衣无缝:乾隆装聋作哑,和珅把持朝政,到后来,老皇帝连说话都不利索了,全靠和珅“翻译圣意”,朝廷大事小情都要经过和珅之手,以至于当时就有人说他是“二皇帝”。 可好景不长,乾隆一驾崩,和珅的好日子也到头了,新皇帝嘉庆一直看他不顺眼,这下可算是抓住机会了,查抄和府时发现的那些赃物,让人瞠目结舌:光是西洋钟表就有六百多件,当铺银号遍布京城,连太医院都没见过的顶级人参,他家里竟然有六十斤。 和珅最后在狱中上吊自尽,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民间还传出个顺口溜:“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可实际上,和珅倒台后,朝廷的贪腐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那些靠行贿升官、靠贪污发财的把戏,换了新人接着演。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清朝历史》,张宏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