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为何大批乌专家放弃高薪诱惑,也要来中国?中国给的别人给不了。中国军工能取得现在的

为何大批乌专家放弃高薪诱惑,也要来中国?中国给的别人给不了。中国军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乌克兰专家也有一份功劳?当年,一大批乌克兰专家放弃西方的高薪诱惑也要来中国,因为中国给了别人给不了的东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91年苏联没了,乌克兰作为曾经的“二儿子”,手里攥着一手好牌,3500多家军工企业、能造航母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全球最大的发动机厂商马达西奇,还有成千上万经验丰富的军工专家。   可谁也没想到,这手牌后来打得稀烂,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一下子没了经济靠山,日子本来就紧。   这时候美国和俄罗斯凑了上来,说你把军队裁了,把苏联留下的核武器、洲际导弹都拆了,我们就给你经济援助。   乌克兰信了,不光裁了大半军队,还真把那些“大家伙”都拆了,结果呢?美俄转头就变卦,承诺的援助基本没兑现。   这一下,乌克兰的经济彻底扛不住了,1992年的时候,它的经济总量还有775亿美元,可到了2024年,拼了命涨了三年,每年增速2.5%,总量也才1308亿美元。   要知道,它可是有“欧洲粮仓”的名头,手里还有那么多苏联留下的军工家底,这个增长速度实在说不过去。   经济不行,老百姓的日子就更难了,2018年,乌克兰人均GDP才2597美元,比东南亚的老挝还低。   在首都基辅,年轻人要是不打两三份工,根本填不饱肚子,就算这样,多数人一个月也就挣3000到4000格里夫纳,换算成人民币才800多块。   就是大学教授这样的精英,月收入也超不过2000块,更让人难受的是,社会上对老一辈专家也不待见,连安-225运输机的总设计师维克托・科瓦尔斯基,都在基辅街头被打了。   经济一垮,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吃“重工业饭”的军工企业,苏联留下的3500多家军工企业,后来大多倒闭了。   造过“瓦良格”号航母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破产了,马达西奇也快撑不下去了,企业没了,专家们自然就没了活路。   这些专家可不是一般人,他们手里攥着苏联军工的核心技术,是真正的“国宝级”人才,国内待不下去,只能往外走。   这时候,美国、俄罗斯都伸来了橄榄枝,俄罗斯和乌克兰同属苏联加盟国,文化相近;美国更是直接开了高薪,想把这些专家挖过去。     可让人意外的是,不少专家宁愿舍家撇业,也要往中国跑,这到底是为啥?   表面看,他们给的待遇确实不错,工资开得高,承诺也不少,但真等专家们去了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在美俄眼里,这些乌克兰专家更像“技术工人”,而不是能参与核心决策的科学家。   比如,产品往哪个方向发展、技术怎么升级,这些关键事儿,乌克兰专家根本插不上嘴,更别说拿主意了。   美国和乌克兰的军工理念本来就不一样,美国又总想着自己的利益,压根不愿意给专家们施展的空间,时间长了,专家们觉得自己就是个“工具人”,心里肯定不舒服。   俄罗斯虽然和乌克兰文化近,但同样没把这些专家当成“自己人”,科研上的事儿,还是俄罗斯本土专家说了算,乌克兰专家只能做些辅助工作。   对搞科研的人来说,不被尊重、没自主权,比工资少点还难受,但中国不止给钱,更给尊重和舞台。   还有一点很特别。中国和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少乌克兰老专家来中国后,看到熟悉的科研氛围、大家为了技术突破一起使劲的劲头,总会想起当年在苏联搞科研的日子。   当然,待遇也没差,中国知道这些专家不容易,给的工资不低,生活上也照顾得周到。   但对专家们来说,钱在哪儿都能挣,可被尊重、有舞台、能实现价值,这种感觉只有中国能给。   这些年,乌克兰因为人才外流,军工产业越来越不行了,原来能造航母、搞大型发动机的家底,慢慢就没了。   而中国因为这些专家的加入,军工技术进步得很快,不少领域都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