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的骄傲碎了一地! 韩国人一直觉得抢先把那些文化符号拿去申遗,就等于攥在自己手里了。这种骄傲持续了好些年。 前几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决定打碎了这份骄傲,该组织以证据不足为由,撤销了韩国“泡菜、燃灯会、端午祭”等项目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紧接着,该组织宣布,将对“阿里郎、榫卯技艺”等项目重新复核, 这些被撤销的项目,都是韩国多年来精心打造的文化招牌。 韩国人原本以为,只要申遗成功,就等于给这些文化符号打上了“韩国专属”的标签,端午祭的争议早有耳闻。 韩国申报时强调其独特性,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复核时发现,其核心元素与周边国家的传统节庆存在诸多重合,且韩国未能提供足够证据证明其独立起源和发展脉络。 泡菜的情况类似,全球不少地区都有腌制发酵蔬菜的传统,韩国申报时突出了本地制作工艺的特殊性,可后续调查显示,其工艺演变过程中吸收了多个地区的技术,韩国方面没能拿出完整的证据链,证明其“原创性”和“独特传承体系”。 燃灯会的问题出在历史记载,韩国主张其源自本土佛教仪式,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查阅了大量史料,发现其形式和内涵与古代中国、日本的佛教灯节有密切关联,而韩国提供的史料不足以支撑其“独立发展”的说法。 消息传来,韩国网民炸开了锅,有人气不过,在街上烧了联合国的旗帜。更多人则是懵圈,他们想不通,明明当年申遗成功了,怎么现在说撤就撤了。 其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有明确规则,申报成功不代表一劳永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定期复核,一旦发现申报时提供的证据不充分,或者后续保护不符合标准,就可能启动撤销程序。 榫卯技艺的重新复核也引发关注,这种传统木工技艺,中国有着数千年的连续传承史,相关文物和文献记载详实。 韩国此前申报时,将其描述为“韩国传统建筑核心技艺”,但在复核中,这些说法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 阿里郎作为民间歌谣,其起源和流传范围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 韩国申报时强调其“韩国民族精神象征”的地位,可复核中发现,其曲调、歌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变体,韩国方面未能证明其对该歌谣的“独占性传承”。 韩国人这才明白,申遗不是抢注商标。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真实的历史和持续的传承,而不是靠抢先申报就能占为己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决定,本质上是在维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重新复核还在进行中。 无论结果如何,这次事件已经让韩国人意识到,文化不是拿来炫耀和争夺的工具,扎实的证据和尊重历史,才是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