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中国面临苏联式陷阱?美国新战略欲重演历史,3大不同注定会失败 乔·拜登,1942

中国面临苏联式陷阱?美国新战略欲重演历史,3大不同注定会失败 乔·拜登,1942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家境普通,成长于工人阶级社区。大学主修历史和政治学,后来拿到法学博士学位,年轻时就展现出政治天赋。1972年,他以29岁之龄当选特拉华州联邦参议员,创下美国最年轻参议员纪录之一。在参议院,他推动多项法案,积累了丰富政治经验。2009年至2017年担任奥巴马政府副总统,2021年1月20日成为美国第46任总统。上任后,他主导阿富汗撤军,引发全球关注,也让其外交政策饱受争议。 威廉·伯恩斯,1956年出生,职业外交官出身,履历横跨多个关键岗位。他曾任美国驻俄罗斯大使,处理过复杂的美俄关系。2021年3月,他接任CIA局长,负责美国情报工作的战略规划。伯恩斯以冷静和专业著称,长期参与核不扩散和地区安全事务。他上任后,明确要求CIA研究冷战时期对抗苏联的经验,试图将其应用于对华政策,引发外界对美国新战略的广泛讨论。 2021年8月,美国完成从阿富汗的全面撤军,结束了长达20年的军事行动。拜登在电视讲话中宣布,撤军是为了将资源和精力转向亚太,重点应对中国崛起。他明确提出要加强亚太军事部署,形成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网。CIA局长伯恩斯随后表示,情报部门正在分析冷战时期对抗苏联的成功案例,试图将这些经验用于当前对华政策。美国的意图很清楚,想通过经济制裁、军事施压和盟友联合,重现当年削弱苏联的模式。然而,中国与苏联的巨大差异让这一计划几乎没有胜算。 首先,中国的外交环境远比苏联时期优越。冷战时,苏联的军事扩张让欧洲国家普遍警惕,尤其是1981年的“西方-81”军演,震慑了整个欧洲,导致欧洲国家几乎一边倒地支持美国,形成对抗苏联的统一战线。而中国奉行平等互利的外交政策,与欧洲的经贸合作日益紧密。德国、法国等国在对华政策上保持独立性,尽管表面上响应美国,但实际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从未中断。比如,中欧之间的航空技术合作和港口贸易持续增长,这让美国难以像冷战时那样拉拢欧洲对抗中国。 其次,中俄关系为中国提供了独特优势。冷战时期的苏联几乎没有可靠盟友,而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堪称“不是盟友胜似盟友”。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频繁联手,共同应对美国主导的提案。在军事领域,中俄联合军演和俄罗斯的技术支持,比如帮助中国建设洲际导弹预警系统,大幅提升了中国国防能力。这种紧密关系迫使美国同时面对中俄两国,无法集中精力对付中国,这与苏联当年的孤立处境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中国的和平发展模式让美国找不到下手的机会。苏联通过军事扩张和干涉他国内政,耗尽国力,比如阿富汗战争导致其经济严重下滑。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多边合作,扩大了全球影响力。东盟国家、日本、韩国等与中国的贸易额持续增长,即使是美国盟友也难以割舍中国市场。中国的外交战略注重互利共赢,没有给美国类似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军事或经济施压空间。 2022年后,美国加大在亚太的军事部署,增加在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的基地驻军,试图通过军事存在遏制中国。然而,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影响力并未因此减弱。在东盟峰会上,中国与多国签署贸易协定,深化经济合作。2023年,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在联合国获得广泛支持,进一步巩固了其国际地位。拜登政府因阿富汗撤军的负面影响持续承压,国内批评声音不断。2024年,拜登竞选连任失败,结束了其政治生涯。 伯恩斯继续担任CIA局长,试图推动对华战略研究,但多次公开承认中国的外交和经济实力超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