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歼-20持续高速列装,涡扇-15即将上机铸就全球最强机动? 美国“Military Watch”网站最近又有新发现:通过中国空军宣传画面,他们注意到又一个作战旅换装了歼—20战机。 美国空军2026财年计划采购24架F—35A,而中国的歼—20产量正在稳步提升,虽然“Military Watch”声称歼—20年产120架,但这个数字可能存在夸大成分。 冷战时期美国F—15的巅峰年产量约80架,苏联苏—27的年产量突破100架已是极限,五代机制造工艺复杂度远超四代机,即使是制造业强国,维持如此高产量也面临挑战。 不过产能对比的趋势已经显现,美国正常年份F—35总采购量通常不到80架,需要分配给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以及盟友,中国的歼—20和即将量产的歼—35,几乎全部集中部署在东亚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地理优势。 从技术角度看F—35作为中型多用途战机,在某些性能指标上确实与重型制空战机存在差异,歼—20的设计更注重制空作战,在航程、载弹量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涡扇—15发动机的成熟应用,可能进一步提升歼—20的综合性能,这款发动机的推力参数和燃油效率,理论上能够支持更好的超音速巡航能力,相比之下F—35的F—135发动机在设计时就面临多重约束,升级空间相对有限。 美国国防部最近的采购调整也反映出一些现实考量,削减F—35A订单转购F—15EX,主要考虑的是成本效益和交付周期,F—15EX虽然不具备隐身能力,但在某些作战场景下仍有价值,特别是在防空压制任务中。 供应链问题正在影响各国军工生产,中国对某些稀有金属的出口政策调整,确实给美国军工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F—35的TR3升级项目延期至2026年,也影响了整体交付计划。 美国需要在多个战区维持存在,F—35的分散部署是必然选择,中国则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这种地理和战略环境的差异,确实会影响实际可用战力的对比。 技术发展的竞争正在加速,美国的六代机项目虽然起步较早,但变循环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的成熟还需要时间,中国在某些技术领域的追赶速度超出了许多分析师的预期。 中国军工企业在脉动生产线、数字化制造等方面的投入,正在转化为实际的产能优势,歼—35的首飞成功,意味着中国将同时拥有两款五代机型,这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多见。 空战理论也在演进,现代空战越来越依赖体系对抗,单纯的平台性能对比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实战能力,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地面雷达网络的配合,同样重要。 装备数量的增长正在改变地区力量平衡,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30年左右,西太平洋地区的空中力量对比可能出现明显变化。 成本控制也是重要因素,五代机的单机成本普遍较高,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控制成本,考验着各国的工业能力和管理水平。 未来几年的技术突破可能成为关键变量,无论是发动机技术、雷达技术,还是导弹技术的进步,都可能打破现有的平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