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年绍兴北伐,赵构怕宋军打不赢,兀术担心金军后继无力,双方都底气不足,不敢放手一搏。体面结束战斗,也许是兀术、赵构的一种默契,谁都别笑谁。
宋高宗赵构和金国大将兀术打仗时都有点心虚。
绍兴北伐那会儿赵构担心打不过金兵,兀术也害怕后方粮草接济不上。
两边都觉得硬扛下去没好处,干脆就找台阶下停了手。
谁都别笑话谁软蛋,要说赵构可能还更虚一点。
宋金两家到底谁更厉害,这事到现在都没说清楚。
看宋朝史书吧,从1128年起金军就老吃败仗,动不动就伏尸几十里,兀术次次都只身逃跑。
可打着打着突然就跟金国签了绍兴和议。翻翻金国史书呢,除了在四川陕西栽过跟头,每次打仗都说金军以少胜多,把宋军打得满地找牙。可这么厉害怎么还同意南宋称臣求和呢?
按说应该把赵构父子都抓了才对。
后来元朝丞相脱脱编修史书,直接把两边老档案照搬过来。
两边自说自话搞得后人越看越糊涂。但有一点是真切的——打到后头两边都显出疲态了。
要看清双方底子虚不虚,还得看1140年打的那场仗。
整两年时间把两家都拖得够呛。兀术在淮西好不容易赢了一场,马上收兵回撤;赵构在临安城里慌得坐立不安,连打了胜仗的岳飞都不敢信。
翻翻陈年旧账就知道,南宋开头几年特别惨。
靖康年号一换,北宋能打的部队基本全折在汴京城里。
1127年赵构在商丘登基时,手里兵将凑起来还不到两万人。
韩世忠那会儿就是个营长级别,刘光世手下才几百号人。岳飞更惨,还在给杜充当警卫员呢。
朝堂上更没人了。能管事的文官都被金人打包送去黑龙江了。黄潜善那帮人成天净出馊主意。赵构自己也没当过正经差事,突然当皇帝连个帮手都难找。
金国那边情况也不妙。名义上是勃极烈贵族共治,实际各部落首领谁也不服谁。
太宗完颜晟天天操心皇叔堂弟们造反。打到1130年实在撑不住了,干脆把刘豫扶起来当傀儡皇帝。这招倒是好使,金军退回黄河以北专心搞内斗。
刘豫的伪齐顶了七年雷。1135年金太宗驾崩,金国权贵争家产闹得不可开交。
南宋趁机猛打伪齐,把襄阳荆州统统收回囊中。1137年金国完颜昌掌权,派人跟赵构说:这样吧,你们当臣子年年纳贡,我们把河南陕西还你们,顺带把韦太后和你爹的棺材送回去。
这份天眷和议可够稀罕的。金国朝堂上完颜昌拿别人地盘做顺水人情,南宋朝廷里秦桧得了面子又拿回地盘。两边奸臣拍着肩膀称兄道弟,金国使者收完贿赂坐船南渡。
但总有明白人看穿把戏。金国小皇帝完颜亶气得摔玉玺:还没开打呢,几个权臣就敢割地卖国!宋营这边韩世忠拿刀劈桌子:打得起干嘛当孙子?岳飞更直接,领着兵就去黄河南岸设防了。
果不其然,1140年开春金国就撕了和约。兀术带着精锐三路南下,在汴京被岳飞锤得鼻青脸肿。
可转头在淮西遇上张俊的人马,十三万宋军又跑得漫山遍野。两边都卯足劲要吃下对方,结果却像两把生锈的菜刀互砍,砍得火星四溅谁也剁不烂谁。
到八月间双方都撑不住了。金国粮道被游击队截得七零八落,宋军将领窝里斗。最终签的和约连内容都差不多:金国还是收岁币当老大,南宋照旧认干爹换平安。之后二十年再没真打起来 。 要说这两位主角的后事倒也有意思。杭州城隍山脚去年冒出个破地窖,出土的文书里夹着赵构亲笔账单。建炎四年各地驻军要饷银的急报,被皇帝用朱砂批了句"缓三日"。
哈尔滨阿城区的金上京遗址挖出新石碑,天眷三年的祭文斑斑驳驳。开头刻着"大金承天休命",后头半句居然是"军粮待调"。敢情祭祀时还在愁粮草运输。
开封城里现在供着个特别牌位,上写"宋金和平缔造者秦丞相"。当地老人说拜这个求财特别灵,当官的要升迁也来烧香。
安阳岳飞庙今年祭典摆了二十八桌,每桌标配火锅烧酒。管事的大爷念叨:老百姓知道忠奸,但也懂日子要过。
历史学者最新考证发现,当年宋金边境走私量在绍兴和议后翻了六倍。扬州城里挖出的秤砣,金国制的刻斤两,宋朝做的标刻度——敢情两边商人早把自家规矩统一了。
归根结底就像老话说的,麻秆打狼两头怕。赵构怕丢了龙椅,兀术怕损了兵威。两边各自揣着亏心事,反倒成全了二十年太平日子。